手写小瓷杯,代代传家宝

2025年07月07日18:19

7月5日下午,“家风杯”瓷上家风活动在郑州中诺口腔医院举行。

webwxgetmsgimg.jpg

活动现场,有爷孙,有夫妻,有母子......,在这里,他们以瓷为纸、化粙为墨,让亲情在瓷胚上流淌,让的精神基因铸火再生,借“瓷”延续。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秋,把清代第一廉吏、他的家乡,河南兰考籍张伯行的《却赠檄文》写在碗上,烧制成瓷。他说,吃饭时,时时看到它,气节由此而生。他要把这支碗传之后代,让清廉家风生生不息。

webwxgetmsgimg (1).jpg

书法家侯和平先生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他说:河南是书法大省,文化大省,书法借“瓷”出彩是河南文化创新的一种担当。

先生立于案前,轻挽袖口,以笔蕉着粙水在泥版上飞舞。他目光沉静:“瓷寿万年而不朽,家训亦当如此。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字正则气正。寥寥数语,如风过清潭,荡涤了室内所有的燥热与杂念,只余下笔端流淌着的庄重。

河南日报原副社长石晓林带着外孙女来写瓷。他说,青花粙彩可以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在无限的时光里。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自信,人生可以再有五百年!

webwxgetmsgimg (2).jpg

郑州铁路局的老局长徐宜发局长带着几个老同志边写边研究,他说,以瓷为纸、化粙为墨,我们的精神基因可以铸火再生,借“瓷”延续。这是个好活动。

他们大多数不是艺术工作者,只是普通人。只要会写字,就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风格长在“瓷”上,让自己的信息永留在人间。一个小学三年的小女孩,虽然不会用毛笔,她用特制硬笔在瓷胎上工整的写着“金榜题名”。硬笔功力如书法家,幼小心灵种下了好家风的种子。

河南省公安厅原纪委副书记贾立勇说,“手写小瓷杯,代代传家宝”。

活动现场,无论是银发矍铄的长者,还是稚气未退的少年,他们专注,充满期盼。代际间的亲情因“瓷”陡增,语言和文字已无法表达此时亲情的传递。“瓷”生有你,也有我。以“瓷”为证,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河南省记者协会原常务秘书长金志毅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说,没想到参与者这么多,热情这么高。今天是高温天气,骄阳炙烤也阻当不了这股真情和亲情。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陶瓷体验,而是精神产品的优质工程。

webwxgetmsgimg (4).jpg

40岁才得子的成龙和妻子带着三个月大的小成龙,来到写瓷现场,71岁的知名书法家侯和平先生应请喜而题之:“龙旗央央”四个字。

这四个字,是他妻子提议而写。看来,他非常满意家有“两条龙”的幸福。瓷寿千年,龙旗央央。小小的家风杯,见证了一对年轻人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幸福,就这么简单。

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顾问王顺喜先生,已是75岁高龄。他不仅是来写家风瓷的,也是来观风的。他认为:这可能是将来收藏界的热点。瓷上书法,历史上缺少规范性、系统性、艺术性。新一代书法人有着独特的创造力,将书法艺术与瓷器结合创造了书法的新形式,“瓷书”是当下文化创新的出彩点。大家认为此言诚是。

webwxgetmsgimg (5).jpg

亲情延续,家风传承,收藏价值......

2个小时的活动,延长到了四个小时,活动结束时,大家依旧余情未了。

瓷书家风,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webwxgetmsgimg (6).jpg

webwxgetmsgimg (7).jpg

webwxgetmsgimg (8).jpg

webwxgetmsgimg (9).jpg

webwxgetmsgimg (10).jpg

webwxgetmsgimg (11).jpg

webwxgetmsgimg (12).jpg

webwxgetmsgimg (13).jpg

webwxgetmsgimg (14).jpg

webwxgetmsgimg (15).jpg

webwxgetmsgimg (16).jpg

webwxgetmsgimg (17).jp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