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法治报记者 翟国明/文图
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沙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基层医疗机构,2022年达到社区医院建设标准,开设有多种临床和公共卫生科室。2024年,该中心门诊量18万人次,举办公益座谈会20余次,承接国家、省级、市区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国家级荣誉两项、省级荣誉两项。近日,河南法治报记者为深入了解基层医疗法治服务方面的举措与成果,对郑州市金水区国基路沙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李淑亚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心在推进法治医疗建设时,秉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如何通过完善机制筑牢法治防线的?
李淑亚:我们中心始终围绕内强机制、外扩宣传、精准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工作,多维度深化法治建设,完善具有社区医疗特色的法治工作体系。
在内部层面,我们以制度先行为原则,依托现有行风建设领导小组架构,完善系统化法治工作机制。一方面,将法治建设要求纳入行风建设整体规划,细化各科室任务,如医疗质量管控要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患沟通要遵循法律风险防范指南等,通过“党建引领+法治嵌入”模式,让法治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形成决策有依据、执行有规范、监督有标准的闭环管理。另一方面,结合行风自查自纠机制,开展法治专项检查,针对规范书写医疗文书、合规收费等关键环节制订问题清单,通过“整改—评估—优化”的循环模式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行风与法治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监督。
记者:提升员工法治素养是法治建设的关键,中心在提升员工法治素能和拓宽普法渠道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淑亚:我们中心建立了全员覆盖、分层施教的法治培训体系,精准提升不同岗位人员的法治素能。针对医护人员,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强化医护人员实操能力。例如,在今年第二季度,中心举办了医疗纠纷应急处置培训,模拟患者投诉场景,医护人员规范应对。针对行政、后勤等非医疗岗位人员,中心开设法治基础课,讲解劳动法、消防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营造人人学法治、处处讲规范的氛围。
在外部资源方面,我们积极整合专业力量,构建多元化普法格局。一是开展律师进中心活动,邀请律师驻点提供法律咨询,既解答医护人员执业法律疑问,也向患者讲明纠纷处理法律途径;二是编制医疗法律法规学习手册,梳理常用法规政策并制作成册,方便大家日常查阅学习,推动法治知识融入大家的日常工作。
记者:基层医疗法治服务需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中心在服务群众和拓展覆盖范围上有哪些做法?未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李淑亚:我们重点关注老年人这一群体,依托社区老年大学资源开展专项普法活动。今年2月,中心联合公安机关开设老年人法治课堂,围绕保护权益、防范医疗保健诈骗等主题,用真实案例剖析诈骗套路,教授老年人“查资质、问子女、拒转账”的防范方法;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进老年大学活动,通过发放宣传页、互动问答普及医疗法律知识,守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在服务延伸上,中心将法治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构建“医院—社区”联动格局。一方面,组织医护人员开展“法治+健康”进社区活动,在体检、义诊的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与社区居委会联动,定期在社区微信群推送维权案例,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今年5月,中心联合社区和物业开展医疗法治进万家活动,让法治理念深入群众。
中心将继续深化法治与行风、服务的融合,优化普法形式与内容,推动基层医疗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规范性,保障群众权益,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