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翟国明/文图
从减少纠纷到增进医患信任,从规范管理到让医护安心执业……近年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围绕法治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法治医院建设水平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且富有成效的务实工作。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该院院长简立国,深入了解该院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记者:在医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带来了哪些老百姓和医护能真切感受到的变化?
简立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全、有序、信任的环境。法治建设,就是我们打造这个环境的“隐形护航员”。它不只是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更要融入医院运行的每个毛细血管。
最实在的变化就是“麻烦事”少了。比如,以前签合同可能“拍脑袋”,后面扯不清,现在每份合同都要经过法制办“法律体检”,条款纠纷少多了;医生看病依法依规,跟患者说清楚病情,误会和投诉就降下来了,大家慢慢明白,按规矩来既是保护患者,也是保护自己;领导作决策也不再是几个人商量一下就定,得先看看法律上有没有风险。
我们有个实在想法:希望处理医疗纠纷的同事能越来越“清闲”。这不是说他们没事干,是因前期工作做得到位,把问题解决在刚露头的时候。医护能安心看病,患者能放心住院,这种互相信任的劲儿,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
记者:医院具体做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建设工作?
简立国: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力求让法治二字从纸面落到地面。第一,教大家懂法用法,不搞虚的。领导带头学,处理大事小情都得想清楚法律上有啥讲究,还得定期“考一考”。对全院职工培训时也不说大道理,就讲身边的例子:哪个医生没把手术风险说透,患者术后闹矛盾;哪个病历写得马马虎虎,出纠纷时吃了亏。去年这样的培训搞了5次,大家一看就明白,按法律要求做,能少走弯路。
第二,建支懂行的队伍,让法治有人管。医院成立了法治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和我牵头,定期开会解决实际问题,法治工作每年都是重点;设了法制办公室,还外聘了法律顾问。现在,不管是买设备、搞合作,还是出了纠纷,我们随时都能问到靠谱的法律意见,不再凭个人经验“拍脑袋”。
第三,盯着关键处堵漏洞,解决真问题。大事先问法:买贵重设备、签合作协议,必须过法制办这关;万一真出纠纷、打官司,事后肯定开“复盘会”,找到根儿就改流程,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合同管得细:重新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谁谈、谁审、谁签字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同合同有不同流程;常用的合同,都弄了标准模板,关键条款都经法制办审过,现在因合同扯皮的事明显少了。矛盾早预防:患者有不满,第一个碰到的人必须认真听、好好答,小事当场解决,决不推来推去,不少小摩擦就这样没了;教医生护士怎么跟患者沟通,比如费用怎么说清楚,治疗效果怎么讲明白,话说透了,误会就少了;收费清单、治疗方案、手术风险这些,都一五一十告诉患者,让大家明明白白看病。
记者:法治建设是个持续的过程。面向未来,医院在深化法治建设方面有什么更具体的打算?
简立国:这事得一直做下去,接下来要更细更实。首先培训要对路子,少搞大课堂,多开“小灶”。医生就教给他们怎么把风险说明白,收费处工作人员就教给他们怎么把账单讲清楚,学了就能用。
另外,把管用的做法写成手册,比如怎么规范地跟患者交代病情、合同模板怎么用、投诉来了怎么处理,新来的同事一看就会,照着做就能少出问题。同时多树些身边的榜样,谁严格按规矩办事、谁沟通细致避免了纠纷,就好好表扬,把他们的事儿讲给大家听,让所有人都知道:按法律办不吃亏,沟通好了少麻烦,慢慢地让遇事想法律、办事按法律成为大家的习惯。
说到底,法治建设搞好了,就像给医院装上了平稳运行的轨道。我们的目标很朴素:让医院管理运行更顺畅高效,让医护人员执业更安全安心,让患者就医体验更舒心放心。法治建设的成果,最终要惠及每一位走进医院的百姓和每一位在这里工作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