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王亚兰:偏头痛咋预防发作?

2025年10月13日15:30
【查看证书】

“每次偏头痛发作,就像有把电钻在脑子里钻,连睁眼都疼得想哭。”这是许多偏头痛患者的真实写照。这种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不仅带来剧烈头痛,还可能伴随恶心、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偏头痛患病率达9.3%,且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虽然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和强度。

一、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是基础

偏头痛的发作与生物钟紊乱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睡眠不足或过度睡眠均可能触发头痛,而保持规律的作息能让大脑神经活动趋于稳定。

1.固定睡眠时间

建议:每日22:30前入睡,6:30-7:30起床,周末睡眠时间差不超过1小时。

原理:睡眠不足会降低大脑对疼痛的阈值,而睡眠过多可能引发“周末性头痛”。例如,一位28岁程序员因长期熬夜,偏头痛从每月1次增至每周2次,调整作息后3个月未再发作。

技巧: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或听白噪音(如雨声、风声)助眠。

2.适度运动

推荐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

禁忌: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举重),因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管扩张,诱发头痛。

案例:45岁教师张女士通过每日晨跑30分钟,偏头痛发作频率从每月4次降至1次。

3.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原因: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伏案工作,会引发颈部肌肉紧张,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

预防方法: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颈部拉伸(如缓慢左右转头、上下点头)。

数据:一项研究发现,每日使用电子设备超6小时的人群,偏头痛风险增加40%。

二、饮食管理:避开“触发食物”,补充关键营养

饮食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因,约30%的患者对特定食物敏感。通过记录饮食日记,可逐步识别并避免触发食物。

1.常见触发食物

含酪胺类:陈年奶酪(如切达奶酪)、腌肉、酱油、豆豉。

含亚硝酸盐类:加工肉制品(如香肠、火腿)、泡菜。

含谷氨酸钠类:味精、酱油、某些零食(如薯片)。

含咖啡因类:咖啡、浓茶、可乐(过量摄入或突然戒断均可能诱发)。

酒精类:红酒(含酪胺和组胺)、啤酒(含亚硫酸盐)。

操作建议:

连续2周记录每日饮食及头痛发作时间,标记可疑食物。

逐步排除可疑食物,每次仅改变1种,观察2-4周效果。

2.推荐营养素

镁: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缓解血管痉挛。

食物来源:南瓜籽、杏仁、菠菜、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

补充量:每日300-400mg(通过食物或补充剂)。

维生素B2(核黄素):参与能量代谢,减少头痛频率。

食物来源:牛奶、鸡蛋、瘦肉、绿叶蔬菜。

补充量:每日400mg(需医生指导)。

欧米伽-3脂肪酸:抗炎作用,减轻头痛严重程度。

食物来源:三文鱼、亚麻籽、核桃。

补充量:每周吃2次深海鱼,或每日补充1g鱼油。

3.饮食规律

定时进餐:避免空腹或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可能诱发头痛。

少食多餐:每日5-6餐,每餐7分饱,减轻胃肠负担。

案例:32岁白领李先生通过戒除红酒和腌肉,偏头痛发作频率从每月3次降至1次。

三、压力控制:学会“松”与“放”

压力是偏头痛的“催化剂”,长期紧张会导致大脑释放炎症因子,引发头痛。通过情绪管理和放松训练,可有效降低压力水平。

1.情绪识别与表达

方法:每日用5分钟记录情绪(如“今天因工作焦虑,头痛加重”),逐步识别压力源。

技巧:与亲友倾诉,或通过写日记、绘画释放情绪。

数据:一项研究显示,定期表达情绪的人群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25%。

2.放松训练

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每日3次,每次5分钟。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依次紧绷-放松各部位肌肉(如握拳5秒→松开)。

正念冥想:每日10分钟,专注呼吸或身体感觉,减少对头痛的恐惧。

案例:25岁学生王女士通过每日正念冥想,偏头痛发作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小时。

3.时间管理

优先级排序:将任务分为“紧急重要”“重要不紧急”等类别,避免过度劳累。

学会拒绝:对非必要任务说“不”,保留休息时间。

数据:时间管理良好的人群,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30%。

四、环境优化:减少感官刺激

偏头痛患者对光、声、气味敏感,优化环境可降低发作风险。

1.光线管理

避光:发作期或敏感期佩戴偏光眼镜,减少强光刺激。

调光:使用暖色调灯光(如2700K),避免冷白光(如5000K以上)。

案例:38岁设计师陈女士通过更换暖光灯,偏头痛发作频率从每月2次降至1次。

2.声音控制

降噪:使用白噪音机(如雨声、风扇声)掩盖突发噪音。

耳塞:在嘈杂环境(如地铁、商场)佩戴降噪耳塞。

数据: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60分贝以上噪音的人群,偏头痛风险增加50%。

3.气味规避

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使用香水、空气清新剂。

清洁: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减少尘螨和霉菌。

案例:40岁主妇赵女士通过停用香水,偏头痛发作频率从每周1次降至每月1次。

五、医学干预:药物与非药物结合

若生活方式调整效果有限,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学干预。

1.预防性药物

适用人群:每月发作≥2次,或每次发作持续>48小时。

常用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减少血管扩张,降低发作频率。

抗癫痫药(如托吡酯):调节神经递质,稳定大脑活动。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改善睡眠,缓解压力相关头痛。

注意事项:药物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2.非药物疗法

针灸:刺激合谷、太冲、风池等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频率: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

数据:一项研究显示,针灸可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40%。

经颅磁刺激(TMS):通过磁场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适用于药物不耐受者。

疗程:每日1次,连续5天,每月重复。

生物反馈:通过仪器监测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等指标,学习自我调节。

效果:可降低头痛强度30%-50%。

3.急性期处理

止痛药:发作时尽早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特异性药物:曲普坦类(如舒马普坦),适用于中重度头痛。

禁忌:每月使用止痛药≤9天,避免药物过量性头痛。

六、何时需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

头痛性质改变(如从搏动性变为爆炸性);

伴随发热、颈强直、意识模糊(可能为脑膜炎或脑出血);

首次发作且年龄>50岁(需排除肿瘤或血管病变);

预防性治疗无效,或药物副作用严重。

案例:55岁刘先生因头痛伴呕吐就诊,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及时手术避免了脑出血风险。

七、预防胜于治疗,细节决定效果

偏头痛的预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结合科学管理。通过规律作息、饮食调整、压力控制、环境优化和医学干预,多数患者可将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预防过程中需保持耐心,记录头痛日记(如发作时间、诱因、强度),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记住,每一次对生活习惯的微小调整,都是向“无头痛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愿每个人都能掌握预防方法,告别偏头痛的困扰,拥抱轻松自在的每一天。

固始县中医院  神经内科  王亚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