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陈太平:眩晕中医咋调理?

2025年10月13日15:28
【查看证书】

夜深人静时,许多人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是凌晨易醒后无法再次入睡。中医将这种睡眠障碍称为“不寐”,认为其根源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或情志波动有关。现代人因压力、作息紊乱、饮食不节等问题,失眠发生率逐年攀升。中医通过整体调理,从中药、针灸、推拿、食疗到情志调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助眠体系。以下从五大方向解析中医应对失眠的妙方。

一、中药调理:辨证施治,精准用药

中医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等证型,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方剂。

1.心脾两虚型

表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萎黄。
方剂:归脾汤(含党参、黄芪、龙眼肉、酸枣仁)。
原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党参、黄芪补气,龙眼肉补血,酸枣仁安神,适用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睡眠浅、易醒。

2.肝郁化火型

表现:情绪烦躁、入睡困难,伴口苦、目赤、头痛。
方剂:龙胆泻肝汤(含龙胆草、黄芩、栀子)。
原理:清肝泻火,疏肝解郁。龙胆草、黄芩清肝火,栀子利湿,适用于压力过大、情绪郁结引发的失眠。

3.阴虚火旺型

表现:心烦燥热、夜间盗汗,伴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剂:黄连阿胶汤(含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
原理: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清心火,阿胶、白芍滋阴,适用于长期熬夜或更年期女性。

注意事项:中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后配伍使用,避免自行抓药。例如,阴虚火旺者误用温补方剂可能加重燥热。

二、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与神经功能,尤其对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

1.常用穴位

百会穴:头顶正中,安神定志。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宁心安神。

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调理肝脾肾三经。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疏肝理气(肝郁化火型加用)。

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引火归元(心肾不交型加用)。

2.操作方式

毫针针刺:配合电针仪增强刺激,适用于入睡困难、易醒。

温针灸:在针尾点燃艾绒,温通经络,适合寒性体质者。

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适合长期失眠者。

疗程:一般10-15次为一疗程,每周2-3次。孕妇及出血体质者慎用。

三、推拿按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推拿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褪黑素分泌,适合轻度失眠或辅助治疗。

1.头部按摩

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太阳穴、风池穴,配合开天门(从印堂推至发际)。

时间:睡前5-10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

作用:缓解头部紧张,改善入睡困难。

2.足底按摩

手法:用拇指按压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或推搓足底失眠反射区(足跟内侧)。

时间:睡前泡脚后按摩15-20分钟。

作用:引火归元,适合心肾不交型失眠。

3.背部推拿

手法:沿膀胱经(脊柱两侧)推按,重点按压心俞、肝俞穴。

时间:每周1-2次,每次20分钟。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

禁忌:皮肤破损、脊椎病变者禁用。

四、食疗养生:药食同源,润物无声

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通过日常饮食调理可辅助改善睡眠。

1.推荐食材

小米:含色氨酸,促进血清素合成,助眠效果显著。

莲子:养心安神,适合心肾不交型失眠。

百合:清心除烦,适合阴虚火旺型失眠。

龙眼肉:补益心脾,改善气血不足型失眠。

2.食疗方

茯苓粥:茯苓15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健脾安神。

柏子仁炖猪心:柏子仁10克、猪心1个,炖汤饮用,养心补血。

酸枣仁茶:酸枣仁10克炒熟后泡水,睡前1小时饮用。

禁忌:体质偏热者减少龙眼肉、红枣等温热食材;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分摄入。

五、情志调摄:疏解压力,宁心安神

中医强调“先睡心,后睡眼”,情志因素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

1.音乐疗法

肝郁型:听角调式音乐(如《胡笳十八拍》),疏肝理气。

心火亢盛型:听徵调式音乐(如《紫竹调》),清心降火。

2.运动养生

八段锦:每日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式,疏肝解郁。

太极拳:缓慢动作配合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3.心理疏导

移情易性:通过绘画、书法等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

呼吸放松法:睡前闭眼,缓慢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

六、综合调理:生活习惯是基础

中医治疗失眠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日常习惯至关重要。

1.作息规律

固定时间:每天22:30前上床,6:30-7:00起床,周末不补觉。

午休控制:午睡不超过30分钟,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2.睡眠环境

光线:使用遮光窗帘,保持卧室黑暗。

温度:室温控制在20-22℃,湿度50%-60%。

噪音:使用白噪音机或耳塞,屏蔽外界干扰。

3.睡前禁忌

饮食:睡前2小时禁食,避免浓茶、咖啡、酒精。

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禁用手机、电脑,减少蓝光刺激。

七、何时需就医?

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心悸、头痛、日间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下降、情绪暴躁),应及时到中医内科或针灸科就诊。长期依赖安眠药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案例:45岁的张女士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伴焦虑,经中医辨证为肝郁化火型,采用龙胆泻肝汤配合太冲穴针灸,2周后入睡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情绪明显改善。

八、中医助眠,贵在坚持

中医治疗失眠并非“一招灵”,而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情志调节的综合作用,恢复脏腑平衡、调和气血阴阳。治疗期间需保持耐心,避免急于求成。同时,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是助眠的基础。若尝试多种方法仍无效,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好眠一整夜”的幸福。

固始县中医院  神经内科(中医脑病) 陈太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