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智齿需要拔吗?”这是口腔科门诊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人因智齿萌出时的疼痛或周围人的经验,默认认为智齿必须拔除,但实际上,智齿的去留需根据其生长状态、功能影响及个体健康状况综合判断。
一、智齿的“身份卡”:人类进化中的“遗留问题”
智齿,医学上称为第三磨牙,通常在18-25岁萌出。从进化角度看,它是人类祖先咀嚼粗纤维食物的“工具”,但随着饮食精细化,现代人的颌骨逐渐退化,留给智齿的生长空间越来越小。这导致约35%的人群智齿无法正常萌出,出现阻生、倾斜或部分埋伏等问题。然而,并非所有智齿都是“麻烦制造者”——若智齿位置端正、功能正常,完全可以与口腔和谐共处。
二、哪些智齿可以“留用察看”?
1.功能完整的“模范生”
若智齿完全萌出,与对颌牙形成良好咬合关系,且无龋坏、牙周病或邻牙损伤,这类智齿可视为“合格牙齿”。例如,部分人群的下颌智齿与上颌智齿紧密咬合,能有效分担咀嚼压力,甚至在磨牙缺失时替代部分功能。此类智齿无需特殊处理,日常通过刷牙、使用牙线清洁即可。
2.辅助发音与面部支撑的“隐藏角色”
牙齿排列和舌头位置共同影响发音清晰度。智齿的存在可能对某些音节(如“s”“z”)的发音产生微调作用。此外,智齿可支撑面部软组织,防止因牙齿缺失导致的软组织塌陷。例如,老年人若保留健康的智齿,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面部轮廓的饱满度。
3.正畸治疗中的“备用方案”
在牙齿矫正过程中,若其他磨牙因龋坏或外伤缺失,位置正常的智齿可通过牵引移动至缺牙区,替代种植牙的功能。这种“自体牙移植”技术既节省费用,又避免了异体材料可能引发的排异反应。
三、哪些智齿必须“果断拔除”?
1.阻生智齿:口腔中的“定时炸弹”
阻生智齿因空间不足无法正常萌出,常见类型包括:
水平阻生:智齿横向生长,牙冠紧贴邻牙牙根,可能导致邻牙龋坏或牙槽骨吸收。
近中阻生:智齿向前倾斜,挤压第二磨牙,引发食物嵌塞和牙周病。
倒置阻生:智齿牙根朝向颌骨,可能损伤下颌神经管,导致下唇麻木。
案例:25岁的小李因右下颌智齿水平阻生,导致邻牙龋坏至牙髓,最终需同时拔除两颗牙齿并种植修复。若早期干预,仅需拔除阻生智齿即可避免邻牙损伤。
2.反复发炎的“炎症专业户”
部分萌出的智齿周围形成牙龈盲袋,食物残渣和细菌易在此堆积,引发智齿冠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张口受限,严重时可能伴随发热和淋巴结肿大。若每年发作超过2次,或炎症扩散至颌骨间隙,需拔除智齿以绝后患。
提示:备孕女性建议在孕前处理问题智齿。孕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急性炎症,而治疗受限(如无法使用某些抗生素或拍摄X光片)可能危及母婴健康。
3.无对颌牙的“孤独患者”
若上颌或下颌智齿缺失对颌牙,未萌出的智齿可能过度生长,咬合时损伤对侧牙龈或颊黏膜,甚至引发创伤性溃疡。长期刺激可能增加口腔癌风险。
4.正畸治疗中的“空间争夺者”
在牙齿拥挤或前突的矫正案例中,智齿的萌出可能推动前牙移位,导致矫正效果反弹。此时需预防性拔除智齿,为前牙排列提供稳定空间。
四、拔智齿的“技术活”:如何降低风险?
1.术前评估:精准定位是关键
通过全景片或锥形束CT(CBCT)观察智齿与下颌神经管、上颌窦的位置关系,避免术中损伤重要结构。例如,下颌智齿牙根若紧贴神经管,拔除时可能引发下唇永久性麻木,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2.术后护理:细节决定恢复速度
止血:咬紧棉球30分钟,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吮吸伤口。
饮食:术后2小时可进食温凉软食(如粥、酸奶),避免过热或过硬食物刺激创口。
清洁:24小时后用淡盐水轻柔漱口,保持口腔卫生但避免触碰伤口。
休息: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压升高引发出血。
3.特殊人群:谨慎对待“高风险群体”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至稳定范围再拔牙,否则易引发感染。
高血压患者:血压应低于160/100mmHg,避免术中出血或心脑血管意外。
孕妇:孕期4-6个月为相对安全期,但需严格评估必要性,优先选择保守治疗。
五、智齿的“生存哲学”:与口腔共舞的智慧
智齿的去留并非“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需要权衡功能、风险与个体健康状况的动态决策。例如:
年轻人:若智齿位置不正,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拔除,避免未来引发邻牙损伤或矫正需求。
老年人:若智齿功能正常且无病变,可保留以支持咀嚼和面部轮廓,但需加强清洁和定期检查。
免疫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或化疗患者,反复发炎的智齿可能成为感染灶,需在病情稳定期拔除。
智齿如同口腔中的“双刃剑”——它可能是咀嚼的助力,也可能是疾病的源头。与其盲目恐惧或一拔了之,不如通过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年一次),结合X光片监测智齿生长状态。若智齿位置端正、功能正常,不妨与其和平共处;若已引发疼痛、感染或邻牙损伤,则需果断干预。记住:智齿的去留,应由专业医生根据科学评估决定,而非“别人拔我也拔”的从众心理。
登封市妇幼保健院 口腔科 李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