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杜静阳:温和退热的智慧之选

2025年09月16日16:23
【查看证书】

当孩子突然发热,小脸通红,家长的心往往跟着揪起来。面对体温计上的数字,许多父母第一反应是“赶紧吃退烧药”,但中医认为,发热是身体对抗外邪的“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37.3到38℃之间的低热,可通过温和的物理降温方法,帮助孩子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既避免药物副作用,又能激发自身抵抗力。

一、推拿退热:指尖上的“清热开关”

中医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热随汗解”的效果。以下是3个经典退热手法,家长可在家操作:

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直线。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沾水,从孩子手腕向肘部方向快速直推,力度轻柔,每分钟200次,持续3-5分钟。

原理:天河水穴对应“心包经”,清推可清热解表,泻火除烦,适用于风热感冒或积食发热。

案例:一位2岁宝宝因积食发热,体温38.2℃,家长按此法推拿10分钟后,额头微微出汗,体温降至37.8℃。

推脊柱(捏脊升级版)

位置:后背正中,从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到尾骨端的长强穴。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从上往下沿脊柱直推,或用“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后轻提),每次5分钟。

原理:脊柱两侧分布着膀胱经,推脊柱可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增强孩子免疫力。

注意:操作前需在孩子背部涂抹润肤油,避免摩擦损伤皮肤。

按揉大椎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调节阳气的重要穴位。定位时,可让患儿轻微低头,使颈后棘突更明显,或通过肩胛骨上角平对第三胸椎的特性反向推算。操作者需用食指与中指轻触小儿颈后正中线,沿颈椎向下滑动至明显骨性凸起处,此为第七颈椎棘突,其下方凹陷即为大椎穴。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按于大椎穴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揉动的幅度宜小,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揉动30-50次。揉动时需带动皮下组织做小幅度回旋,动作连贯均匀,避免突然加力或滑动。

原理:大椎穴为“诸阳之会”,按揉可解表散寒、退热通阳,尤其适合风寒发热(如受凉后打喷嚏、流清涕)。

二、中药擦浴:天然的“退热浴液”

中医根据发热类型(风寒/风热/湿热),配制不同的擦浴方,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辅助退热:

风寒发热:麻黄桂枝擦浴方

配方:麻黄6克、桂枝9克、生姜3片(1岁以上儿童用量)。

用法:将药材加水煮沸后,滤渣取汁,待水温降至38℃左右,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及手脚心,每次10-15分钟。

原理:麻黄、桂枝辛温发散,生姜温中散寒,通过发汗带走体表热量,缓解畏寒、无汗等症状。

风热发热:金银花煎液浴擦浴方

组成:干燥金银花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型发热伴咽喉肿痛、流浊涕等症状。

操作:加水煮沸10分钟,滤出药液兑入洗澡水,水温控制在36-37℃,洗浴时间不超过10分钟,洗后注意保暖。

禁忌:皮肤破损或对金银花过敏者禁用

湿热发热:新加香薷饮擦浴方

配方:香薷9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3岁以上儿童用量)。

用法:煮药后擦浴,配合推拿清天河水、退六腑(前臂尺侧,具体为阴池穴(腕横纹尺侧端)至肘部尺骨鹰嘴突的纵向连线区域,向下推)。

原理:此方出自《温病条辨》,专治暑湿感冒,可清热祛湿、解表和中,缓解发热、头重、胸闷等症状。

三、穴位贴敷:贴一贴,退热快

将中药研末调膏,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渗透和穴位刺激,达到退热效果:

大椎穴贴敷

配方:吴茱萸3克、黄连1克(研末),用醋调成糊状。

用法:将药糊贴于大椎穴,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贴2-4小时。

原理:吴茱萸辛热散寒,黄连苦寒清热,二者配伍可调和阴阳,适用于寒热错杂型发热(如发热伴手脚冰凉)。

神阙穴(肚脐)贴敷

配方:柴胡6克、黄芩3克、薄荷3克(研末),用蜂蜜调膏。

用法:贴于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贴4-6小时。

原理:神阙穴为“先天之根蒂”,药物通过脐部吸收,可疏肝解郁、清热退烧,适用于反复低热、情绪烦躁的孩子。

四、饮食辅助:喝对水,退热快一半

发热时,孩子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及时补充水分不仅能预防脱水,还能通过排尿、排汗带走热量:

芦根竹蔗水

配方:鲜芦根15克、竹蔗30克(去皮切段)、马蹄3个(去皮)。

用法:加水煮沸后小火煮20分钟,滤渣取汁,温热饮用。

原理:芦根清热生津,竹蔗、马蹄甘凉润燥,适合风热发热伴口渴、咽干的孩子。

三豆饮

配方:黄豆、黑豆、绿豆各15克(1岁以上用量)。

用法:加水煮至豆烂,取汤饮用,每日2次。

原理:黄豆健脾益气,黑豆补肾益阴,绿豆清热解毒,三豆合用可调和营卫、预防高热惊厥。

五、环境调节:打造“退热小天地”

保持通风: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50%-60%,避免穿堂风直吹孩子。

适度减衣:发热时孩子手脚温暖,说明体温已达峰值,可减少衣物帮助散热;若手脚冰凉,需用温水泡手脚或轻柔按摩,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温水泡脚:用38℃左右的温水泡脚10分钟,可扩张血管、加速排汗,辅助退热。

注意事项:退热虽急,安全第一

体温监测:每30分钟测一次体温,若体温持续上升至38.5℃以上,或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手法轻柔:推拿时力度要轻,避免损伤孩子皮肤;穴位贴敷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过敏。

个体化调整:中医退热需辨证施治,若孩子体质虚弱或伴有慢性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操作。

中医认为,发热是身体与外邪“作战”的表现,物理降温如同“调停者”,通过温和的方式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家长在操作时,可结合孩子的症状(如怕冷/怕热、出汗多少、舌苔颜色)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保持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安抚与陪伴。记住,退热不是目的,让孩子在舒适中恢复健康,才是中医智慧的真正体现。

淅川县中医院  儿科  杜静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