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王奎举:崴脚后正确处理避免后遗症

2025年08月14日10:52
【查看证书】

篮球场上的一次变向突破,楼梯间的匆忙转身,甚至平坦路面上的无心踩空——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都可能让脚踝突然传来"咔嗒"一声脆响,紧接着是钻心的疼痛和迅速肿胀的脚踝。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崴脚就诊的患者超过2000万,其中30%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每10人中就有1人因此留下长期疼痛、习惯性崴脚等后遗症。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崴脚后的72小时是决定康复质量的"黄金窗口期",正确的急救处理能让后遗症风险降低70%以上。

一、崴脚瞬间的"连锁反应":从韧带撕裂到关节失稳

脚踝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周围包裹着三条主要韧带:内侧的三角韧带、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当脚踝内翻(脚底向内扭转)时,外侧韧带承受的拉力可达体重的5-8倍,这就像用橡皮筋吊起100斤重物,超过极限就会断裂。

韧带损伤的分级:

Ⅰ度损伤:韧带纤维被拉长但未断裂,表现为轻度肿胀、压痛,能勉强站立行走

Ⅱ度损伤:部分韧带纤维断裂,出现明显淤血、关节松动,需扶拐行走

Ⅲ度损伤:韧带完全断裂,关节极度不稳,无法承重,常伴随骨折或脱位

202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研究显示,在崴脚患者中,62%为外侧韧带损伤,其中Ⅱ度损伤占比最高(41%)。更值得警惕的是,35%的患者在首次崴脚后1年内会再次受伤,形成"损伤-不稳-再损伤"的恶性循环。

二、黄金72小时:分阶段急救的"四步法则"

崴脚后的急救处理需要把握"RICE原则"的升级版——"POLICE原则",即Protection(保护)、Optimal Loading(适当负重)、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和操作规范。

1.损伤后0-6小时:止血消肿的"黄金1小时"

关键操作:

立即制动:停止所有活动,用硬纸板或护踝固定脚踝,避免二次损伤

冰敷降温: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蔬菜)敷在肿胀最明显处,每次15-20分钟,每2小时1次

加压包扎:从脚趾向小腿方向缠绕弹性绷带,保持适度压力(能插入1根手指为宜)

抬高患肢:将脚踝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回流

常见误区:

❌ 热敷按摩:损伤后48小时内热敷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肿胀加剧

❌ 酒精涂擦: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重组织渗出

❌ 强行活动:试图"走通"疼痛可能造成韧带二次撕裂

2.损伤后6-48小时:抗炎修复的"平台期"

此时肿胀达到峰值,疼痛可能有所缓解,但组织正在进行炎症反应。此阶段需:

持续冰敷:改为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功能位固定:使用可调节支具保持脚踝轻度内翻位(约10°),促进韧带愈合

肌肉激活:在无痛范围内做脚趾抓握、股四头肌收缩等动作,预防肌肉萎缩

3.损伤后48-72小时:组织重建的"关键窗口"

进入修复期后,需逐步引入:

渐进负重:从双拐过渡到单拐,最终弃拐行走(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超声波治疗:通过机械振动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韧带修复

淋巴引流按摩:从足趾向小腿方向轻柔推挤,消除残余肿胀

三、康复期的"隐形杀手":三大误区让小伤变顽疾

误区1:"不疼就是好了"——过早恢复运动

许多人在肿胀消退后就急于打球、跑步,此时韧带虽已愈合,但强度仅达到正常的60%-70%。2024年上海华山医院的随访显示,过早负重运动的患者中,83%出现关节软骨磨损,52%发展为慢性疼痛。

正确做法:

Ⅰ度损伤:4-6周后可恢复日常活动

Ⅱ度损伤:6-8周开始平衡训练

Ⅲ度损伤:3个月后才能进行剧烈运动

误区2:"静养最好"——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僵硬

完全不动会使关节囊挛缩,肌肉萎缩速度达每天1%-3%。一位25岁程序员因崴脚后卧床两周,结果踝关节活动度下降40%,步行时出现"划圈步态"。

康复训练方案:

早期(1-2周):踝泵运动(每小时10次)、直腿抬高

中期(3-4周):弹力带抗阻训练(内翻/外翻/背屈)

后期(5周后):单脚站立、平衡板训练

误区3:"偏方治大病"——草药外敷引发感染

某患者使用自制草药膏外敷后,伤口出现严重化脓,最终需要清创手术。这类"秘方"常含未知成分,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或细菌耐药。

安全用药指南:

急性期: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如扶他林)

慢性期: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口服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需饭后服用,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

四、预防复发:构建脚踝的"防弹系统"

1.力量训练:打造"肌肉护盾"

提踵训练:双脚前脚掌踩台阶,缓慢抬起脚跟至最高点,保持2秒后放下,每组15次,每天3组

抗阻内翻:用弹力带固定脚踝外侧,向内翻转脚掌对抗阻力,增强外侧肌群

单腿硬拉:单脚站立,身体前倾至与地面平行,锻炼本体感觉

2.平衡训练:提升"神经控制"

闭眼站立:从每天30秒开始,逐渐延长至2分钟

平衡垫训练:站在充气平衡垫上完成抛接球动作

敏捷梯训练:在梯格内快速变换方向,提高反应速度

3.装备选择:科学防护升级

运动鞋:选择后跟杯坚硬、足弓支撑良好的款式,篮球鞋需具备抗扭片

护踝:日常活动使用弹性护踝,剧烈运动时换用半刚性支具

鞋垫:定制3D足弓支撑垫,分散足底压力

4.场地适应:环境风险评估

运动前检查场地是否平整,清除障碍物

雨天选择防滑性能好的鞋子

夜间活动确保照明充足

五、这些情况必须就医:识别"危险信号"

尽管多数崴脚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但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畸形异常:脚踝明显变形,可能伴随骨折或脱位

感觉丧失:脚趾麻木、刺痛,提示神经损伤

颜色改变:皮肤苍白或发紫,可能存在血管损伤

持续肿胀:72小时后肿胀不减反增

高热寒战:伤口红肿热痛,可能发生感染

特别提醒:儿童崴脚需格外重视,因其骨骺未闭合,损伤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某12岁男孩因崴脚后未及时固定,导致腓骨远端骨骺早闭,最终形成肢体短缩。

从急性期的精准处理到康复期的科学训练,从日常的力量强化到运动时的装备选择,崴脚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记住:每一次妥善处理的崴脚,都是对未来运动能力的投资;而每一次忽视的疼痛,都可能埋下慢性损伤的种子。当脚踝再次发出警报时,请用知识而非经验做出回应——因为真正的康复,从你正确对待第一次受伤时就已经开始。

南阳张仲景医院  创伤骨科  王奎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