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通过高频声波穿透腹部组织,实时显示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器官的形态与结构。然而,许多患者在检查前常被一个问题困扰:“我需要空腹吗?”答案并非简单“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检查的具体部位和目的。
一、为什么空腹对某些腹部超声至关重要?
空腹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对超声图像的干扰。进食后,胃肠道会经历以下变化,直接影响检查效果:
气体产生: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如二氧化碳、氢气),尤其是豆类、碳酸饮料、高纤维食物等。气体在超声图像中呈现为强回声(白色亮斑),会遮挡后方器官,导致胆囊、胰腺等结构显示不清。
内容物增多:胃内充满食物和液体后,会挤压周围器官(如胰腺、左肾),改变其正常位置,甚至掩盖病变。例如,胃内容物可能完全遮挡胰腺尾部,导致胰腺炎或肿瘤漏诊。
胆囊收缩:进食后,胆囊会收缩以排出胆汁参与消化,导致胆囊体积缩小、壁增厚,难以观察胆囊内微小结石或息肉。例如,空腹时胆囊可充盈至直径4-5厘米,而进食后可能缩小至1-2厘米,影响病变检出。
案例:一位50岁男性因上腹痛就诊,未空腹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图像显示胃腔充盈,胰腺被气体遮挡,仅能观察到部分胰头。医生建议次日空腹复查,最终发现胰腺颈部一1.2厘米的占位性病变,后确诊为胰腺癌。
二、哪些腹部超声必须空腹?
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以下情况需严格空腹8-12小时(通常检查前一日晚8点后禁食,可少量饮水):
1.胆囊及胆道系统检查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弹性囊袋”,空腹时胆囊充盈,胆汁清澈,便于观察胆囊壁是否光滑、有无结石或息肉。若未空腹,胆囊收缩后可能漏诊以下病变:
胆囊结石:小结石可能因胆囊收缩而排入胆总管,导致检查阴性。
胆囊息肉:直径<5毫米的息肉可能因胆囊壁皱缩而难以辨认。
胆囊炎:胆囊壁增厚(>3毫米)是诊断关键,进食后胆囊收缩可能导致假阴性。
小贴士:若需同时检查胆囊与肝脏,空腹可确保两者图像质量;若仅检查肝脏,空腹非绝对必要,但需避免高脂饮食(可能引起肝脏回声改变)。
2.胰腺检查
胰腺位于胃后方,空腹时胃腔空虚,可减少气体干扰,清晰显示胰腺轮廓、主胰管及实质回声。进食后,以下病变可能被掩盖:
胰腺炎:胰腺肿胀、回声减低需与周围组织对比,胃内容物会干扰判断。
胰腺肿瘤:早期胰腺癌(如胰头癌)可能仅表现为胰头局部增大,进食后易漏诊。
胰管扩张:主胰管直径>3毫米提示梗阻,胃气体可能遮挡胰管全程。
案例:一位30岁女性因血糖升高就诊,超声发现胰腺头部低回声结节,但因检查前进食,图像模糊。次日空腹复查,结节边界更清晰,后确诊为胰岛素瘤。
3.腹膜后器官检查(如肾上腺、腹主动脉)
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前方,进食后肠道气体可能扩散至腹膜后间隙,干扰这些小器官或血管的显示。例如:
肾上腺肿瘤:直径<2厘米的腺瘤可能因气体干扰而漏诊。
腹主动脉瘤:动脉瘤壁钙化需与肠道气体回声鉴别,空腹可减少误判。
4.经腹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若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肝脏、肾脏或腹膜后肿块,空腹可降低肠道穿孔风险,并确保穿刺路径清晰。例如:
肝脏穿刺:进食后肝脏可能被胃或结肠推移,增加穿刺难度。
肾脏穿刺:肠道气体可能掩盖肾脏下极,导致定位失败。
三、哪些腹部超声无需空腹?
以下检查可正常进食,但需避免过量饮水或高脂饮食:
膀胱及前列腺/子宫检查:需憋尿以充盈膀胱,形成“透声窗”,清晰显示盆腔器官。检查前1-2小时饮水500-1000毫升,待尿意明显时检查。
肾脏检查:单纯肾脏超声无需空腹,但若同时检查输尿管(需观察输尿管扩张),可能需适度憋尿。
血管检查(如肾动脉、下肢动脉):饮食对血管超声影响较小,但需避免穿厚重衣物影响探头接触。
特殊情况:急诊超声(如外伤后怀疑肝脾破裂)无需空腹,应优先评估病情。
四、空腹检查的“黄金法则”:细节决定成败
即使明确需空腹,以下细节也可能影响检查质量:
空腹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6小时。空腹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胆囊过度充盈(壁增厚),反而干扰诊断。
饮水限制:可少量饮用清水(<200毫升),但需避免茶、咖啡、果汁等含糖或气体饮料。糖尿病患者可随身携带糖果,检查后立即补充血糖。
药物服用: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可用少量清水送服药物,但需告知医生药物名称及剂量。
吸烟禁忌:吸烟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气体产生,检查前1小时应避免吸烟。
穿着建议:穿宽松衣物,避免连衣裙或连裤袜,便于暴露腹部。
五、检查当日的“流程攻略”
提前到达:超声检查通常无需预约(急诊除外),但建议提前10分钟到诊室,完成基本信息登记。
体位配合:多数检查需仰卧位,暴露腹部至脐部;部分检查需左侧卧位(如观察胰腺尾部)或右侧卧位(如观察胆囊)。
呼吸控制:深吸气后屏气可扩大腹腔空间,减少肠道气体干扰。例如,观察肝脏时,医生可能要求患者“吸气—屏气—呼气”。
探头压力:医生会在腹部涂抹耦合剂,并用探头轻压皮肤。若感到疼痛,应及时告知医生(可能提示局部炎症或肿瘤)。
六、检查结果的解读与后续行动
超声报告通常包含器官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信息,并给出初步诊断(如“脂肪肝”“胆囊结石”)。患者需注意:
理性看待结果:超声对微小病变(如<5毫米的肝脏血管瘤)可能漏诊,需结合CT、MRI或肿瘤标志物进一步评估。
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肾囊肿等良性病变,需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如每6-12个月)。
及时干预:若报告提示“占位性病变”“血流丰富”等可疑恶性征象,应尽快就诊外科或肿瘤科。
七、特殊人群的饮食准备
糖尿病患者:空腹时间过长可能导致低血糖,可随身携带糖果,检查后立即食用。
孕妇:无需特殊准备,但需告知医生孕周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
儿童:空腹时间可缩短至4-6小时,检查前可播放动画片缓解焦虑。
老年人:若合并便秘,检查前2天可服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减少肠道气体。
腹部超声前的饮食准备并非简单的“空腹与否”,而是需根据检查部位、目的及个体情况综合判断。严格空腹可确保胆囊、胰腺等器官的清晰显示,而膀胱检查则需憋尿形成“透声窗”。患者应遵循医生指导,理性看待检查结果,避免因准备不当导致漏诊或误诊。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如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未来对饮食准备的要求可能更加精细化,但“科学、严谨、个体化”的原则始终不变。让我们以正确的准备迎接检查,为健康保驾护航!
光山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