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困扰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中医理论中,头痛的病因复杂多样,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在头痛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一、头痛诊疗的常见误区
(一)头痛就是偏头痛,忍忍就好
很多人将头痛简单等同于偏头痛,认为头痛只是疲劳或压力导致,忍一忍就会过去。实际上,头痛病因繁多,包括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病变、鼻窦炎、青光眼、颈椎病等)。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头痛,其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都存在差异。如果盲目忍耐,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
(二)头痛发作时才需治疗,平时不用管
不少患者只在头痛发作时才服用止痛药,平时则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头痛问题,还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或未加重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头痛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规律作息、避开诱发因素、配合预防性药物等措施,降低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三)头痛时随意服用止痛药
许多人在头痛发作时,会自行购买去痛片等药物服用。然而,去痛片中含有苯巴比妥等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长期大量服用,不仅会导致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伤,还可能加重头痛症状。中医治疗头痛讲究辨证论治,根据头痛的类型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因此,头痛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随意服用止痛药。
(四)偏头痛一定是单侧头痛
虽然偏头痛的典型头痛表现为单侧搏动性疼痛,但约有40%的偏头痛患者是双侧头痛或全头部疼痛,头痛部位还可能在同次头痛发作期内或不同的头痛发作期间转换。如果仅凭“单侧”症状判断是否为偏头痛,很容易错过最佳诊断时机。中医认为,头痛的部位与经络循行有关,不同部位的头痛可能反映不同的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在诊断头痛时,应综合考虑头痛的部位、性质、诱因和伴随症状。
(五)头痛做检查没发现问题就没事
偏头痛属于功能性疾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脑肿瘤、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即使检查结果正常,也不代表头痛“没事”,功能性疾病同样需要科学干预。中医认为,头痛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诊断头痛时,除了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外,还应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全面分析头痛的病因和病机。
(六)儿童、老年人头痛症状不典型就不是偏头痛
儿童偏头痛占儿童头痛的20%—30%,但常表现为腹痛、头晕、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老年人偏头痛症状不典型,可能以眩晕为主,常与颈椎病、脑缺血混淆。各年龄段都可能“中招”,不能因年龄因素而忽视偏头痛的可能性。中医认为,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不足,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头痛症状的不典型。因此,在诊断儿童、老年人的头痛时,应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科学应对头痛的策略
(一)初步自我缓解措施
保持安静与休息:选择一个安静、舒适且光线较暗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有助于放松身心。躺下休息,尽量避免剧烈活动,以减轻头痛带来的不适。
局部冷敷或热敷:冷敷适用于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疼痛部位10—15分钟,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疼痛。热敷适用于因感冒或鼻窦炎引起的头痛,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和头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疼痛。
轻柔按摩:用指尖或手掌轻轻按摩头部的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以及颈部和肩部的肌肉。按摩时力度适中,以感到酸胀为宜,可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每次按摩几分钟。
(二)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气滞血瘀型头痛:通常是由于情绪不畅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头痛。治疗方法是疏通气血,可遵医嘱使用三七片、桂枝茯苓丸等药物缓解病情。
肝阳上亢型头痛:通常是由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冲而引起头痛。治疗方法是降肝阳、平肝经,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药物改善病情。
肝肾阴虚型头痛:主要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导致头部缺血、缺氧,引起头痛。治疗方法一般是补肝肾、滋精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六味五灵片、乙肝养阴活血颗粒等药物改善病情。
外风证头痛:此病与风邪入侵有关,患者会有咳嗽、流清鼻涕、头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麻黄、防风、川芎等药物进行治疗。
太阳伤寒证头痛:此病与外感风寒有关,患者会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风寒头痛:感受风寒之邪,或素有痰饮,起居不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寒凝血滞,阻遏络脉,而致头痛。其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疗一般选择川芎茶调散加减。
风热头痛:风热之邪侵袭头部,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风热上扰清空,清窍不利,而致头痛。其痛则胀,甚则头痛欲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等。治疗常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头痛:感受风湿之邪,或素有痰饮,起居不慎,风湿之邪侵袭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浊阴之气上逆,而致头痛。其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等。常用羌活胜湿汤进行加减。
肾虚头痛: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肾精亏虚,脑海失养,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肾气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而致头痛。其痛隐隐,遇劳则甚,或遗精带下,或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等。治疗需补肾填精,常用左归丸等方剂。
血虚头痛:久病不愈,或失血过多,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或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乏源,而致头痛。其痛隐隐,遇劳则甚,或兼头晕,心悸怔忡,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疗需养血益气,常用加味四物汤等方剂。
痰浊头痛:恣食肥甘厚味,或劳倦内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头痛。其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纳呆腹胀,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等。治疗需化痰降逆,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
瘀血头痛: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致头痛。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有头部外伤史,或见面色黧黑,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弦涩等。治疗需活血化瘀,常用通窍活血汤等方剂。
(三)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每天按时起床和睡觉,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确保每晚获得7—8小时高质量的休息,有助于恢复大脑功能,缓解因疲劳引起的头痛。
合理膳食: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减少或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加剧头痛。适量饮酒、吃全麦面包、面食和带皮土豆等复合碳水化合物,对减少情绪波动有帮助,要少吃精致的饼干、蛋糕等。
适度运动:开始不需要太高难度,轻松散步即可。室外活动运动量不要太剧烈,可以进行户外长距离散步、游泳、慢跑或旅游,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有助于减少头痛的发作。
消除不良姿势:注意预防和矫正各种不良姿势,避免引起长时间的头颈和肩背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比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电脑操作屏幕过近、女士织毛衣等。职业性头痛者工作之余要进行放松锻炼。
(四)中医外治法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等穴位,可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缓解头痛症状。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艾灸治疗: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头痛、血虚头痛等,可选用艾灸进行治疗。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改善血液循环,对头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患者可通过自我按摩或寻求专业推拿师的帮助,对头部、颈部、肩部等部位进行按摩,以缓解头痛症状。
(五)心理与压力管理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深呼吸可使人镇静,令人神清气爽、精神焕发。最简单的是尽可能深吸一口气,气沉腹底,然后屏气,感到有点憋闷时再缓缓呼出,呼气要尽可能彻底些。如此循环20次左右,一般即可平缓紧张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慢性头痛患者可寻求心理支持,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头痛的影响。
(六)预防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了解自己的头痛触发因素,如某些食物、气味、噪音等,尽量避免接触这些触发因素,以减少头痛的发作。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头痛诊疗中的误区众多,患者应提高对头痛的认识,避免陷入误区。当出现头痛症状时,应及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包括初步自我缓解措施、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中医外治法、心理与压力管理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大多数头痛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郑州阳城医院 神经内科 王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