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孙雲辉:夜间磨牙可能暗藏的健康信号

2025年06月03日11:02
【查看证书】

夜深人静时,一些人却陷入“牙齿交响曲”的困扰——上下牙无意识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种医学上称为“夜磨牙症”(Bruxism)的行为,看似是睡眠中的小插曲,实则可能隐藏着多重健康风险。数据显示,约8%-31%的成年人存在夜磨牙症状,儿童发病率更高达14%-20%。

一、夜磨牙的“幕后推手”

夜磨牙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心理、病理等多维度因素,常见的“元凶”包括:

(一)精神压力:心理负担的“牙齿表达”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激增,而夜磨牙常被视为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研究显示,考试周学生、职场高压人群的夜磨牙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出2-3倍。当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时,即使进入睡眠,咀嚼肌仍可能保持过度活跃,引发磨牙。

(二)咬合异常:牙齿排列的“隐形战场”

牙齿错位、缺失、修复体不良等咬合问题,可能导致上下牙无法正常接触,大脑为“纠正”这种不平衡,会发出持续的咀嚼肌收缩信号。临床发现,约30%的夜磨牙患者存在牙列不齐或修复体不适。

(三)睡眠障碍:呼吸暂停的“连锁反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OSA)患者中,夜磨牙发生率高达50%以上。当呼吸暂停发生时,大脑会通过磨牙动作重新打开气道,维持氧气供应。这种“保护性反应”虽短期有效,但长期可能加重牙齿磨损。

(四)药物与疾病:系统问题的“局部表现”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可能引发夜磨牙副作用。此外,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能通过神经传导或躯体不适诱发磨牙。

二、夜磨牙的“健康警报”

(一)牙齿的“毁灭性打击”

长期夜磨牙可导致牙釉质严重磨损,暴露牙本质,引发牙齿敏感甚至牙髓炎。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重度夜磨牙患者10年内牙齿平均磨损量可达正常人群的3倍,部分患者需接受全冠修复或拔牙治疗。

(二)颞下颌关节的“抗议”

持续的咀嚼肌收缩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表现为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临床统计表明,TMD患者中约60%存在夜磨牙病史,严重者需通过关节镜手术干预。

(三)肌肉与骨骼的“过度负荷”

磨牙时咀嚼肌产生的力量可达日常咀嚼的5-10倍,长期可能导致咀嚼肌肥大、面部不对称,甚至引发颈椎病、头痛等全身症状。

(四)睡眠质量的“隐形杀手”

夜磨牙引发的牙齿摩擦声、肌肉紧张可能中断深度睡眠,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一项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夜磨牙患者深睡眠时间较正常人群减少20%-30%。

三、诊断夜磨牙的“技术武器”

(一)自我观察与家属反馈

若发现晨起颞下颌关节酸痛、牙齿敏感度增加,或家属报告夜间磨牙声,需警惕夜磨牙可能。

(二)临床检查:牙齿的“磨损地图”

口腔医生可通过检查牙面磨损程度、咬合关系异常、咀嚼肌肥大等体征,初步判断夜磨牙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三)辅助检查:揭开“夜间秘密”

多导睡眠监测(PSG)

通过脑电图、肌电图、鼾声传感器等设备,可精确记录磨牙频率、持续时间及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是诊断的金标准。

牙科模型分析

制作上下牙列模型,测量咬合接触点分布,评估咬合异常对磨牙的影响。

四、治疗夜磨牙的“组合拳”

(一)行为干预:心理与睡眠的“双重调节”

压力管理

通过瑜伽、冥想、认知行为疗法(CBT)减轻焦虑,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

睡眠卫生改善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二)物理防护:牙齿的“夜间盔甲”

咬合垫(夜磨牙垫)

定制软性或硬性咬合垫,覆盖牙列表面,缓冲磨牙力并保护牙齿。研究显示,规范使用咬合垫可使磨牙频率降低60%-80%。

肌肉松弛训练

通过热敷、按摩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配合渐进性肌肉松弛练习,缓解肌肉紧张。

(三)医学治疗:针对病因的“精准打击”

咬合调整

对牙列不齐、修复体不良的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或修复体调整改善咬合关系。

药物干预

短期使用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或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需严格遵医嘱。

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肌电图监测咀嚼肌活动,通过声音或视觉信号提示患者放松肌肉,适用于儿童及轻症患者。

(四)多学科协作:复杂病例的“联合作战”

对合并OSA、神经系统疾病的夜磨牙患者,需联合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对OSA患者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同时缓解呼吸暂停与磨牙症状。

五、特殊人群的夜磨牙管理

(一)儿童夜磨牙:成长中的“阶段性现象”

约15%-33%的儿童存在夜磨牙,多数随年龄增长(6-13岁)自行缓解。需注意:

避免强行唤醒磨牙儿童,以免加重心理负担。

定期口腔检查,排除咬合干扰因素。

关注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病)可能,但现代卫生条件下发生率较低。

(二)孕妇夜磨牙:激素与压力的“双重挑战”

孕期激素波动、焦虑情绪及钙缺乏可能诱发夜磨牙。建议:

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使用软性咬合垫保护牙齿。

通过产前瑜伽、心理咨询缓解压力。

(三)老年人夜磨牙:系统疾病的“警示信号”

老年人夜磨牙可能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需警惕:

伴随震颤、步态异常等神经症状时,及时神经内科就诊。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六、预防夜磨牙的“生活策略”

饮食调节

避免过硬、过韧食物(如坚果、牛肉干),减少牙齿负担。

口腔习惯纠正

纠正单侧咀嚼、咬笔等不良习惯,保持双侧肌肉平衡。

定期口腔检查

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咬合干扰因素。

心理支持

对高压力人群,鼓励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必要时接受心理干预。

七、夜磨牙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磨牙是缺钙,补钙即可治愈
夜磨牙与钙缺乏无直接关联,盲目补钙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误区二:儿童磨牙无需干预,长大自然好
长期磨牙可能导致牙列畸形、面部发育异常,需定期监测。

误区三:咬合垫可根治磨牙
咬合垫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消除病因,需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夜磨牙不仅是口腔问题,更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通过科学的诊断、个性化的治疗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保护牙齿与全身健康。记住,牙齿的“咯吱”声不是无意义的噪音,而是身体在提醒你:关注压力、调整作息、及时就医。从今晚开始,给牙齿一个安静的夜晚,也给健康一份长久的守护。

固始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孙雲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