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大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路到二里头遗址的宫城轮廓,从商代都城遗址的夯土城墙到洛阳关林的古柏庙宇,数千年文明在这里层层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如何让这些沉睡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河南给出的答案是:以法治为盾,为文明护航。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李卫超 摄
自地方立法权扩容以来,我省各地人大常委会深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继出台重点遗址保护专项法规,从制度设计到科技赋能,从活态传承到民生融合,构建起一套“立法保障、科技支撑、活态传承、民生共荣”的保护体系。如今,行走在河南各地,那些曾藏于黄土之下的文明印记,正在法治阳光下焕发新生。


“郑州商城遗址的夯土城墙,每一寸都藏着商代先民的智慧。可十几年前,城墙边还堆着垃圾,甚至有人在遗址上种菜。”郑州市民王先生道出了遗址保护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是制度的升级。
郑州商城遗址占地25平方公里,核心区穿越现代城市建成区,既有3600多年前的宫殿遗址,也有当代居民的生活区。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启动《郑州市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立法时,他们召开了2次立法专题推进会,实地考察遗址核心保护区,向遗址所在区人大常委会、30名市人大代表、12名文物领域专家书面征求意见,累计回收有效反馈29份,梳理各类意见建议152条。
青少年参与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商都沙龙。王华建 摄
这些意见最终凝结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中的各项制度: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遗址保护规划要求,不得破坏遗址的历史风貌、自然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应当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同时,该草案还明确将8类危害行为列入“黑名单”,并配套了阶梯式处罚措施。
这种问题导向的立法思路,在河南各地形成共识。
在鹤壁,针对辛村遗址(周代卫国都城)跨淇滨区、浚县两地的特点,《鹤壁市辛村遗址保护条例》对辛村遗址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考古发掘、利用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为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三门峡的立法则更注重全域覆盖。仰韶文化遗址在三门峡境内有300余处,分散在渑池、湖滨、灵宝、陕州等多个县(市、区)。《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将这些遗址全部纳入“一张图”管理,对仰韶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建立仰韶文化遗址名录制度,对保护对象摸清家底,造册管理。
河南的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正从单个遗址守护向系统治理跨越。


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正为遗址活化利用开辟出一条贯通古今的新路径。从法规层面的制度保障,到展陈方式的创新突破,河南各地以科技为笔,让沉睡文明遗产中的古老符号逐渐成为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潮流IP。
在三门峡,科技与考古的碰撞率先解锁了仰韶文化的更多密码。《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明确将数字扫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纳入保护利用体系,为科技赋能提供了制度支撑。当地仰韶文化博物馆通过技术还原打造出立体生动的数字场景,仰韶先民制陶、农耕的生活图景跃然眼前,那些刻在彩陶上的纹路仿佛有了呼吸,让距今数千年的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距离瞬间拉近。
从三门峡向东,郑州与洛阳的大遗址则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
郑州将大遗址保护与文旅线路规划相结合,依托数字技术开发出“考古探秘”“寻根拜祖”等主题互动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商代都城的历史肌理。隋唐洛阳城遗址更是借势科技东风,利用洛阳承接央视中秋晚会、戏曲春晚等重大活动的契机,通过数字复原再现隋唐盛世,以研学教育、现场演艺等多元形式激活文化遗产价值,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科技赋能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呼“穿越了”。依据《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中关于合理利用的条款,该博物馆打造出趣听博物馆互动系统。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聆听融合了AI技术的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夏代故事。这背后,是二里头遗址本身的深厚价值:多网格式城市布局印证着夏代都城规划的成熟,青铜爵、牙璋等礼器折射出早期礼制文明的光彩,长64.5厘米的夏绿松石龙形器更被视作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的重要源头。
如今,这些承载着文明密码的珍贵遗产,正借助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活”在云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通过三维动画影片铺展华夏早期文明的壮阔图景,用沉浸式数字投影空间、半造景三维数字剧场、雷达互动投影墙等技术,全方位还原夏都风貌。
数据印证着科技赋能的成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目前馆藏的3.5万余件文物,在2024年吸引了超100万人次游客;殷墟博物馆新馆自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超过250万人次……那些曾藏于黄土之下的文明印记,正通过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洛阳关林都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海内外的信众汇聚于此,以最虔诚的心祭拜关公,举行关公诞辰祭典。
祭典既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统仪轨展演,又有志愿者向观众讲解“关公信俗”的历史内涵。这是《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实施后的新变化——保护传统,并让更多人看懂传统。
2024年9月施行的《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将“关公信俗”纳入保护范畴,支持关林保护管理机构和“关公信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关圣文化传承活动。“以前祭典多是圈内人参与,现在普通市民也能跟着学礼仪、听故事,这样文化才能传下去。”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说。
在渑池,仰韶文化正通过“小手拉大手”走进日常生活。依据《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鼓励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开展教学、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仰韶文化遗址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的规定,仰韶文化博物馆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举办博物馆流动展览、研学等活动,推出植物捶染、彩陶捏制、彩陶修复大师、彩陶绘彩、“大仰韶”等研学内容,丰富研学教育。通过这些多样的互动体验,馆藏文物近距离呈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校园化、社会化。
《鹤壁市辛村遗址保护条例》规定,应当建设辛村遗址公园,打造具有保护、收藏、科研、参观、教育、游憩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当地据此在辛村遗址保护大棚内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数字展示廊道型展示屋,通过设置周代卫国历史墙、数字展示大屏、仿制文物展柜等,全面展示卫国的起源、世系、诗经文化、君子之乡等历史信息,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领略以辛村遗址为核心的卫国文化。辛村遗址考古园区的考古发掘体验课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参与,该项目开展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
文化的活态传承,更需要“烟火气”。在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成了市民过年的热门选择。今年,该公园推出“商亳五味福千年”新春特展,首次将年画、彩拓、剪纸、木雕、泥塑诸多非遗佳作汇聚一堂,让游客共同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新年味、文化味、幸福味、吉祥味、家乡味。今年春节期间,建在该公园内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接待游客14万余人。“以前觉得遗址离生活很远,现在逛公园就能看展览,感觉老祖宗的智慧就在身边。”市民李女士说。
河南正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里的风景。


洛阳偃师居民马宇强的家,曾在二里头遗址核心保护区内。今年5月,依据《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中关于居民安置与利益保障的条款,他和其他63户同村村民搬进了新建的二里头安置区。
相关条例不仅保障了群众的“钱袋子”,更激发了大家的保护欲。在郑州,《郑州市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开展研究、捐赠资金、捐献文物、志愿服务等方式,依法参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工作。除了专业的讲解人员外,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还有一支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讲解队伍,他们都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用自己的方式向更多人介绍这里的一砖一瓦……保护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大家的共同事。
如今,在河南各地,立法保护的成效正不断显现,那些曾面临保护难的文明遗产,正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活教材。
夕阳西下,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灯光渐次亮起,3600多年的城墙轮廓在暮色中格外清晰。不远处,几位带着孩子散步的老人指着展板上的甲骨文图案轻声讲解。
当法治的阳光照亮文明的根脉,中原大地的历史记忆必将代代相传,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④
来源: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