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刻度 | 信阳:为民立法根植红色沃土

2025年09月12日18:43
图片



巍巍大别山层峦叠嶂,汤汤淮河水奔涌不息。

2015年,信阳作为设区的市获得地方立法权,自此,琢良法圭臬,绘法治新篇。十年耕耘,16部法规次第诞生,其中7部属创制性立法。该市走出了一条根植红色沃土、回应百姓期盼、彰显信阳特色的立法之路。

p45_s.jpg

今年4月16日,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到固始县开展《信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资料图片)




民意直通车让立法更精准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将立法工作融入市委工作大局,精准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民意直通立法机关的神经末梢。信阳市以新县1个国家级、光山县和固始县2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引领,以50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基点,以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代表线上履职平台等为依托,构建民意征集网络,让基层声音直达立法机关。

为回应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声期盼,2016年9月,《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应运而生。该条例不仅是信阳立法实践的开篇之作,还开了我省为传统村落专门立法的先河。

为筑牢老区人民的信仰根基,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出台,对全市709处革命纪念地和旧址实施系统性保护。

信阳境内,淮河干流长363.5公里,河砂资源丰富。曾经,非法采砂行为屡禁不绝。2019年,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全省首部河道采砂管理法规《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法治之力重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自然生态。2024年5月11日,淮河水利委员会在信阳召开淮河流域采砂管理工作会议,推广信阳经验。

民主全方位让法规真管用

汇众智、纳良策、成善法。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在立法工作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民主立法机制,全方位征集意见建议,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信阳市实行重要立法项目人大和政府分管领导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创新建立“起草专班+业务专班”的“双专班”起草模式,常态化开展与政协委员的立法协商,借助市人大常委会专家智库,提升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为最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信阳市每部法规草案都两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发送至全市近200个单位和五级人大代表、街道议政代表等,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论证会,并专门召开律师代表座谈会,精准吸纳法律层面的专业意见。

信阳毛尖茶享誉中外。在《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制定过程中,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共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433条,采纳157条,茶农关心的包装标识和溯源问题,最终转化为条例中“规范使用信阳毛尖防伪溯源专用标识”的刚性条款。

《信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共征集意见建议1408条。信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30个住宅小区开展立法调研,组织召开16场座谈会,听取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负责人,以及物业协会、企业代表和业主等360余人的意见建议,邀请11名专业律师参加座谈,最终使这部关乎千家万户的法规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

民生小切口让法治有温度

法者,治之端也。16部法规,紧扣民生关切、治理难点、发展堵点,以小切口立法破解民生“大问题”,书写了充满温度的立法为民答卷。

《信阳市停车场建设管理条例》明确要求政府定价、指导价的停车场免费停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让群众短时停车更从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夜间停车难问题,明确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快设置道路免费停车泊位、新增“潮汐停车位”等,于细微处彰显治理温度。

城乡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信阳市聚焦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不足、治理机制不畅等痛点,在全省首批制定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在条例的引领和推动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成为与综治、信访、网信、司法行政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的民生枢纽,推进居(村)民合理诉求和城乡社区治理共性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信阳市地方立法时间轴


2016年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实施时间:2017年1月1日

2017年

•《信阳市鲇鱼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实施时间:2017年10月1日

•《信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18年1月1日

2018年

•《信阳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19年1月1日

2019年

•《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20年1月1日

•《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实施时间:2020年3月1日

2020年

•《信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实施时间:2020年11月1日

2021年

•《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实施时间:2021年10月1日

2022年

•《信阳市停车场建设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22年6月1日

•《信阳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22年11月1日

•《信阳市政务服务条例》

实施时间:2022年12月10日

2023年

•《信阳市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实施时间:2023年9月1日

•《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

实施时间:2023年12月1日

2024年

•《信阳市城市绿化条例》

实施时间:2024年11月1日

•《信阳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

实施时间:2025年3月1日

2025年

•《信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

实施时间:2025年10月1日


特色立法解读

《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以立法赓续红色血脉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留下众多革命旧址、遗址、纪念地,全市8县2区全部纳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大别山精神,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信阳市出台《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获评2021年度河南十大法治热点。

为解决专业人才匮乏问题,《条例》明确,应注重红色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在挖掘大别山精神内涵的理论研究中,培养本地红色理论专家。针对资金不足问题,《条例》对保护经费作出专门规定,并要求相关部门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同时规定红色资源应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职责,建立红色资源名录管理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设保护管理专章,规定原址保护、工程建设与作业要求等内容;建立“分级保护+分类管理”机制,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按历史价值、濒危程度划分保护等级,对可移动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为寓传承发展于保护之中,《条例》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支持依托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和研学旅行基地。

《条例》实施以来,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市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91.5亿元,红色资源赋能老区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来源:河南法治报社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