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答卷,续写70年

2025年11月06日21:01 来源:河南法治报

p63_s.jpg

鄢陵县法院退休老干部参观屯沟人民法庭庭史馆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军强 胡斌/文 通讯员 王震/图

  “那时候就是这样,骑车下乡,带个布兜,捎个板凳,走村入户,一骑就是一天。”

  “是啊,那条件可真艰苦,办案穿着胶鞋在泥地里踩,夏天直接裤腿一卷,蹚水进村。”

  “别看屯沟法庭管辖面积大,辖区所有村庄我都走了个遍!”

  …………

  10月29日,鄢陵县法院屯沟法庭庭史馆开馆不久,该院18位退休老干部便受邀来馆参观叙旧。看到当年的办公旧物和展板故事,老庭长、老院长们深陷回忆,纷纷讲起往昔工作情景。

  岁月于展厅重逢,精神在故地延续。

  时针仿佛被拨回,70年艰苦奋斗、融入群众的“板凳”精神,化作一张张矍铄的面容,在深情的回忆中生动再现。

  18位老同志在位于屯沟法庭二楼的庭史馆回忆往事,此刻,楼下4名“90后”干警,正在对辖区陶城镇郜庄村一起土地争议案件进行开庭审理。本着案结事了的理念,副庭长王艺菲和她的团队商议后说:“此事不能简单下判决,我们这几天再去现场看看情况。”

  4名“90”后干警认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携卷下乡办案不同,现在不仅案件数量是过去的数倍,法治环境、办案流程、群众素养等客观方面,都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司法为民、调查研究、案结事了等核心司法理念未曾褪色。“而且,现代化条件越是提升,屯沟法庭70年淬炼传承下来的‘板凳’精神就越是重要。”王艺菲说,“因为,它在提醒我们,案件不能只坐办公室里办,必须深入群众,才能把公平正义办到他们心坎上。”

  厚土之上,司法为民再绽新蕊。

  作为与院同岁的基层法庭,屯沟法庭曾一度司法管辖鄢陵县的南半部分。如今,屯沟法庭庭史馆的落成,让70年基层司法的为民故事定格存档,让基层司法的经验智慧发扬光大,让基层司法中淬炼的“板凳”精神烛照未来。

  “70”年之厚重历史与“90”后青春同框,薪火相传,历史已点亮前程。

  “屯沟法庭的70年告诉我们,基层司法为民之路早已铺就,却仍未完卷。”鄢陵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蔡文慧说,“这幅长卷仍有留白,正等待我们用实干、精神和情怀接续书写,当下,可以从三方面落笔。”

  ——干在当下,积跬步至千里。

  “历史已经昭示未来,我们就要立足当下,咬定青山不放松。”蔡文慧说,怎么干?实干。只要实干,再小的力量也能聚沙成塔。

  从“坐堂问案”到“携卷下乡”,从“线下跑腿”到“线上云庭”,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实事实干”的信念。蔡文慧用一句话为全院干警定下坐标:“干一件,成一件,让当事人少跑一次腿、少担一份心,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淬炼队伍,点亮精神火炬。

  “一个人得有精气神,一个单位得有灵魂。”在蔡文慧看来,“板凳”精神就是屯沟法庭的灵魂——“矮的是座位,高的是人心”。

  为了让“小火苗”点燃“一堆火柴”,该院推出“青蓝接力”计划:让退休老庭长与“90”后干警一对一师徒结对,每季度联合开展一次“携卷下乡”实训。

  当“板凳”再次放在田埂上,年轻干警对司法为民四个字有了具象感受:法律不再是冰冷条文,而是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心存敬畏,坐稳人民板凳。

  “每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村庄。”蔡文慧要求干警在判决前多想一步:判后执行会不会遇阻?家庭会不会裂变?村民会不会再起矛盾?

  为此,屯沟法庭建立“判后回访+执行预警”双清单制度,对可能引发二次纠纷的案件,提前预判、源头化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三个效果的统一,最终要落到“人民”二字上。

  庭史馆的标牌,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楼下,王艺菲和同事们已收拾好卷宗——明天,他们要去郜庄村土地争议现场进行第二次勘查,也许还会踩一脚泥、溅一身水,但他们乐此不疲:“历史的答卷留给我们大片留白,我们要用脚步和汗水一笔笔填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