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工厂重生背后

2025年09月24日11:59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何永刚 通讯员 张朝辉 赵清正

  9月22日,叶县法院廉村法庭庭长刘耀斋站在该县龙泉镇娄凡村的某木材加工厂车间里,沉寂许久的工厂里响起规律的机械轰鸣——停摆了316天的2号门框焊接车床率先转动,紧接着,3号门板冲压机、4台焊接机前的工人开始进行最后的焊缝压膜。

  站在车间门口的张师傅搓了搓手,望着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眼角微微发颤:“这声音,比开业时的鞭炮声还让人激动!”

  昔日欠薪停产、工人离散的防盗门企业重获新生的故事里,藏着一个关键转折:正是法院的调解,让企业从生死边缘重回轨道,更让16名工人的生计有了着落。

  “2023年最难的时候,仓库里堆着3000多扇没交付的防盗门,我们账上只剩7000块钱,17万元的工人工资要借钱发。”总经理沈某翻出财务账本,语气沉重,“因连续3个月没收到工资,十几个工人来我办公室门口要账。一边是产品未能交付导致资金链断裂,一边是工人的工资没有着落,这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生活,我急得嘴上起了3个水泡……”

  “工厂停了,机器锈了,我们的生活变了。”47岁的车床工人王某回忆,她当时带着两个孩子租住在厂区附近的城中村里,每月房租430元,“停产后我只能去超市做理货员,一个月挣1800多块钱,连孩子的补习费都交不起。”更让她绝望的是,同批离散的工人中,有人回了老家种地,有人去了外地打零工,“大家都觉得,这次怕是要‘黄’了”。

  “这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案子。”刘耀斋回忆第一次开庭时的场景:原告席上,工人代表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声音哽咽;被告席上,沈某红着眼眶说自己现在实在没钱,连车都底价贱卖了……

  “如果简单判决,企业可能面临破产,工人的钱更难要回;如果调解不妥,又可能损害工人权益。”刘耀斋意识到,这起案件的核心是在保企业与保民生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刘耀斋的推动下,双方逐渐打开心结,工人们表示“理解企业难处,愿意接受工资分期支付”,企业则承诺“优先恢复生产,用订单回款支付欠薪”。

  在刘耀斋的积极协调下,沈某引入了翟某的投资力量,将机器设备折价,欠付工人的工资全部交给翟某处理。翟某清偿了全部欠薪,并发出返厂返工的通知。

  “看到工人们脸上的笑容,比任何判决书都让人欣慰。”刘耀斋说,“司法不是冰冷的裁判,而是要在保企业和保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企业兴旺,工人的权益才能真正落地。”

  满载防盗门的货车陆续驶出厂门,暮色渐浓的公路上,车灯连成一条流动的光带。这条光带,是照亮防盗门企业重生之路的阳光,亦是司法的阳光。这光,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大家重拾信心,让老工厂听见了“新声音”,让沉寂的机器发出了“重生”的轰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