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解”到“调查”,笨功夫里藏着硬本领

2025年09月23日18:37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军强 胡斌 刘俊锋

  10年,高明明(化名)只见过一次母亲。

  那天,奶奶带他去襄城县法院城关(女子)法庭,一进大厅,奶奶就指着坐在墙边座椅上的一个人说:“明明,她就是你妈,去,喊‘妈’。”

  明明踟蹰不前。之前,他印象中从来没有见过爸妈。和同学们一起玩时,他们都有爸妈,为啥自己就没有?4岁时,他问过奶奶。奶奶当时一愣,扭脸就哭了。

  10年前,明明出生9个月时,父亲和姑姑在上海开面馆,不幸煤气中毒双双死亡。母亲承担不起这个家庭两老一小的重担,另嫁他处。是爷爷奶奶一手把他带大。

  懂事后,他渐渐忘了这个妈。

  因此,今年7月,当奶奶(监护人)为了索要抚养费将他妈诉至法院,指着在墙边坐着的那个女人时,明明一动不动,瞪着眼,憋了好一会儿,重重地说:

  “我没有妈!”

  城关法庭庭长万方芳看在眼里,知道一桩“麻烦事儿”又来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都好面子。能把家丑扬到法庭,双方矛盾对立都已极其激烈。想解开这个疙瘩,融化双方的坚冰,堪比铁树开花水倒流。

  “最好的裁决不是判决。”襄城县法院副院长李淑亚说,“法官判不了亲情,最多只能判个抚养费。”家务事想判清,需要小火慢炖、抽丝剥茧、靶向治疗、精细化司法。

  9月18日上午,中雨。襄城县十里铺镇高庄村村头,万方芳和书记员李莎莉用伞斜挡着头,顶风朝明明家走去。

  这是一趟不带法徽的走访——家事调查。一同去的,还有十里铺镇受聘的家事调查员。

  家事调查,是襄城县法院的创新举措。

  为了摸清矛盾生成的真正原因,掌握实质争议点、双方诉讼期待等情况,2024年12月,襄城县法院和县妇联联合下文,正式在家事案件中启动家事调查工作。

  调查什么?

  在一份《关于在家事案件审理中开展家事调查的工作规程》的红头文件中,记者看到,至少有当事人的5项内容必查:基本信息、家庭关系、遵纪守法情况、纠纷原因以及特殊群体保护问题。

  不同案件,调查的重点也不同:涉未成年人的,重在成长经历;涉赡养老人的,重在亲属关系;涉妇女的,重在家暴情况等。

  这3类对象,与妇联关注的重点人群,也高度吻合。

  “我们有这个职责,也常遇到维权的难题。”襄城县妇联副主席周晓丽认为,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做。因此,当同为县妇联副主席(兼职)的万方芳建议为有效化解家事纠纷而联合开展家事调查时,双方一拍即合。

  智慧,在妇联和法院间开始碰撞。

  家事调查程序、从乡镇妇联主席中遴选家事调查员的规范、调查员的工作职责和考核、家事调查授权函和调查报告范本……一项项前所未有的制度,在两部门间不停流转、讨论、修改,2024年年底终于落地,2025年春天正式施行。

  该县麦岭镇妇联专职副主席李晓燕,是第一个开展家事调查工作的家事调查员。她告诉记者,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有了法院的助力和背书,她开展解纷工作更有权威了。

  而对负责全县所有家事案件审理的城关法庭来说,有了妇联干部的助力,犹如多了一批精干的“参谋”。“家事调查报告,为法官审理家事案件提供了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事实依据,能有效辅助法官作出符合家庭实际需求的公正裁决。”万方芳说。

  由于事先已经将矛盾双方的情况调查得十分透彻,在后期的调解工作中,即使双方当初的争议很大,结果也都比较满意和高效。

  从“调解”到“调查”,“调”字相同,内涵不同,蕴含着丰富的司法智慧和温度。

  只是,这样做增加了不少法官和调查员的脚力。“学校、村委、亲属、双方家里……得一趟趟去跑、去问、去查。这些功夫,看似有些笨,实际上是断好家务事的硬本领。”李淑亚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