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法庭沉下去 治理效能提上来

2025年08月20日18:21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李梦扬 通讯员 程亮博 贾元秀

  今年3月,洛阳市老城区邙山街道居民许大爷去世后,他的老房子所在区域正进行拆迁改造工程,4个子女就安置房的分配问题产生了分歧。几方各执一词,多次沟通无果,矛盾愈演愈烈。就在亲情濒临破裂之际,邙山街道“和事老城”微法庭及时介入,调动司法资源介入矛盾调解。

  “调解过程中,法官和街道调解员以法律为准绳,以亲情为纽带,耐心倾听各方诉求,细致讲解继承法相关规定,明确每名继承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达成了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参与调解的洛阳市老城区综治中心副主任吉晓璐介绍。

  2024年11月以来,洛阳市老城区法院以“和事老城”多元解纷机制为牵引,将微法庭精准嵌入街道办事处,以“互联网+综合法律服务”模式,实现辖区8个街道微法庭全覆盖,让专业法律服务直抵基层社会治理最前沿,勾勒出司法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老城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洪说:“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也是司法理念的深刻变革,让司法服务扎根基层、来到群众身边。”

  一块屏激活治理效能

  走进老城区丽景门街道办事处,一块显示屏、一条数据线和一台电脑终端,就组成了微法庭的“神经末梢”。

  “微法庭集成了在线诉讼系统、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等网络资源,能实现网上立案、远程调解、在线庭审等功能。”杨洪介绍,多场景共用以最小的投入激活了最大治理效能。

  丽景门街道调解员燕彤彤说:“昨天刚通过微法庭申请了调解指导,法官今天就通过视频讲解了相邻权的法律要点。”今年上半年,老城区法院法官开展远程指导60余次,精准推送典型案例16件,带动调解成功率提升8.49%。

  诉讼服务和执行工作同样借助微法庭迎来提效。老城区法院今年上半年网上立案及自助立案数增加至5195件。微法庭还常态化协助送达、执前督促、执行调查,收获各街道反馈执行线索63条。

  一张网多元聚合力

  7月16日,在老城区西关街道“和事老城”微法庭联席会议上,政法委员、派出所长、司法所长和区法院团队对近期多发的物业类纠纷进行研判。街道政法力量统筹,专业司法服务支撑,社区网格员落实处置……西关街道拿出了定制法律服务方案。

  西关街道党工委书记赵鹏说,微法庭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关口,织就了一张调解力量整合、诉讼服务前移、精准普法宣传的网。

  更值得关注的是司法大数据赋予的基层治理预见力。今年上半年,老城区法院制发了3期《微法庭工作分析报告》,精准识别出景区消费、开办民宿等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该报告通过微法庭发送至各街道,已成为各街道党工委作出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逐步将矛盾纠纷事后处置转向源头防控。

  一堂课普法润万家

  近日,在老城区翠云峰街道的微法庭普法课堂上,62岁的王阿姨在法官的指导下轻点手机屏幕,DeepSeek智能平台即刻生成法律援助指引。今年以来,微法庭着力打造AI普法模式,实现了指尖问法、秒解难题。

  除了科技手段,场景化普法课堂也为基层治理赋能。丽景门街道将民宿相邻权纠纷调解变为法治公开课,邀请周边民宿经营者旁听,让调解协议成为可复制的操作手册。在鼓楼社区广场进行的巡回审判,近百名居民沉浸式旁听。现场普法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街道和社区的工作者们发现,此后在调解类似纠纷时省力不少。

  如今,在老城区纵横交错的街巷里,烟火气息与法治力量悄然交融。今年以来,“和事老城”微法庭联席会议已召开64场,成功指导调解疑难复杂案件83件。街道、社区申请指导案件的调解成功率跃升至75%,终本积案出清81件,305次定向普法宣传惠及群众近万人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