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通讯员 陈万勤
淅川县上集镇光明社区,地处县城东郊,与县工业园区相邻,是南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点。这里汇聚了全县15个乡镇、264个行政村的1015户4175名易地搬迁人口,其中低保、残疾等人群占比超35%。曾几何时,这里人员复杂、矛盾频发,如今却实现华丽转身。光明社区3年蝉联河南省“五星”支部,还荣获“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衡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区能有如此变化,得益于党建引领的“五个一”治理实招,即“一道会议聚共识、一张网格解民忧、一个手印省民心、一批岗位稳民生、一系列活动涵正气”。这一套组合拳,打出了社区的和谐新气象。
问题共商共决
每月的党员活动日,是光明社区的重要日子。“我们会坚持召开‘第一议题+议事协商’会议,会前精心筛选出居民最关心的7至10个议题,都是民生痛点。”衡志强介绍道。会上,大家首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国家惠民政策,让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成为政策宣传员。
在讨论集体经济、公益岗招聘等事项时,30余名代表围坐在一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居民李大爷说:“以前觉得社区的事跟自己没关系,现在每次开会都能发言,感觉自己是社区的主人了。”
比如,针对电动车停放难、充电难等问题,大家共商共决,最终争取到上级支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决议当场公示并建台账,定人限时办结。居民代表化身监督员,党支部书记在下月会议上通报进展结果。
这种阳光监督机制,让信任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不断生长。
“最多按个手印”
光明社区将4个大网格细化为16个微网格,构建“党支部+包楼干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重防线。
网格员每天都会在社区巡查。“我们就是要紧盯困难家庭和矛盾纠纷苗头,像消防通道堵塞这类隐患,一旦发现马上处理。”网格员小张说。
社区干部变“坐等上门”为“下沉入户”。2024年,涉及120户居民的高龄老人就医、医保报销等事项,都实现了“零跑腿”。居民王大妈感激地说:“干部们经常上门,帮我办这办那,真是太贴心了!”
党群服务中心365天24小时服务不打烊,由干部和党员组成的代办服务小组随时待命。他们将政务服务、民生琐事等纳入服务清单,低保户慢性病认定等难题,都由代办员跑腿解决。对于老、弱、病、残等群体,社区推出“红色代办包联”机制,每名代办员与5至10户重点家庭结对,提供代买药、代缴费等跑腿服务。
此外,光明社区还规范了办事流程,明确材料齐当日办、复杂事限时办、特殊人上门办。居民只需备齐证件,其他事宜都由代办员包揽,真正实现了“最多按个手印”的省心服务。
物质精神双丰收
为了让居民稳得住、能致富,光明社区在产业就业方面下足了功夫。
“我们为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居民争取了5万元无息贷款,还建了社区加工车间,带动9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衡志强说,社区设置了30余个公益岗,精准对接困难人群;依托“就业创业大街”等,为创业青年提供支持,实现了“让各类型劳动力都有奔头”的良好成效。
物质生活水平有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得上。重阳“百家饺子宴”叙乡情、中秋茶话会讲移民故事……为培育崇德向善文明新风,该社区构建了“节日 + 主题”活动体系 ,将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教育等嵌入其中,寓教于乐,提升治理效能。
光明社区还打造了特色文化品牌,组建文艺队,创作、表演《搬迁轶事》等节目,开设“光明文化大讲堂” 。
这些举措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在社区生根发芽,居民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