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到“四个经常” 着力夯实平安基础 —— 省生态环境厅平安建设创新实践综述

2025年08月11日11:52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刘俊超  侯英杰

核心提示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落实平安河南建设部署,坚决扛牢平安建设政治责任,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控,以“四个经常”为抓手,创新实践路径,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生态安全保障。

多种形式抓好经常性安全教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筑牢思想防线

省生态环境厅坚持系统化部署、多元化宣教、精准化管理,全面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平安建设有序进展。

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纳入“第一议题”、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经常专题研究平安建设工作。利用单位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和内部工作群等宣传阵地,张贴海报标语,播放公益广告,广泛宣传综治和平安建设内容,科普安全防范常识。结合执法检查、调研帮扶等活动,发放宣传手册,在官网、官方微博开设网络安全宣传板块,通过中原盾、河南环境等政务新媒体宣传平台,广泛宣传生态环境领域平安建设工作,让环保文化和平安文化有机相融、深入人心。狠抓安全常识教育。结合2025年度培训工作安排,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围绕生态安全、网络安全、信访办理、机要保密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暨全国保密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开展平安建设相关知识线上线下培训答题500多人次,发放宣传书籍手册约600本,切实提升干部职工平安创建意识和能力。组织全厅借调、编外聘用、信息化服务外包运维等“三类人员”开展专题保密教育轮训102人次,筑牢安全保密底线。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12次,大家积极学习消防安全、电梯应急、用电用气、反恐防暴等安全技能。联合公安机关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防诈骗宣传教育,提升干部职工防诈防骗意识,巩固全厅平安建设基础。

深化安全警示教育。结合“生态文明大讲堂”,开展环境应急安全专题报告,引导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观;召开网络安全专题学习研讨会议,组织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通过以案说法、以案明纪,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网络安全和保密防范意识;组织学习各级关于安全生产、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廉政建设等领域典型案例,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

深入细致抓好经常性隐患排查:“源头防控+重点攻坚” 守牢安全底线

省生态环境厅紧密结合生态环境领域平安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深入学习“浦江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源头治理作为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认真抓好经常性隐患排查整治,坚决守牢平安建设安全防线。

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汛期水环境安全隐患突出问题,开展全省水污染专项督察,累计检查企业1200余家次,推动解决涉水问题320余项。持续深化丹江口库区危险废物及水库上游尾矿库、黄河流域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巩固拓展“黄河清废”行动成效。深入开展化工行业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对全省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防范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从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对高污染、高风险行业实施严格准入机制,确保各类隐患“查于未萌、止于未发”。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深化领导包案下基层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变接访为走访,畅通环保投诉渠道,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扎实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切实保障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今年以来,化解基层矛盾600余起。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评领域,严格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落实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和群众参与制度,加强项目“邻避”管控,严格环境准入,充分发挥环评对新增污染物控制闸的作用。

扎实开展办公院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认真落实《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制度》,围绕“防风险、保安全、促稳定”目标,持续加大安防设备投入力度,筑牢办公院区安全“硬支撑”,相继开展电梯安全集中整治、电力系统压力测试、访客系统技术升级、消防设施整修维护等项目,累计投入50余万元。构建隐患排查常态化、安全教育制度化、应急演练系统化安全运行机制,全年累计开展安全知识培训12次、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12次、多类应急实战演练11次。修订完善《机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规定》《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食堂卫生检查、车辆安全排查,确保机关餐厅饮食与车辆使用安全。

建立健全隐患整改评估长效机制。加强科技赋能,提升隐患排查数智化能力,注重发挥在线监控、河南省生态环境执法指挥调度决策辅助平台等大数据平台作用,建立隐患预警平台,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预警监测,切实保障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健全专业排查队伍联动机制,综合运用数据筛查模型、无人机自动巡检、智能预警等手段,主动发现和识别问题线索,增强隐患排查精准性,对隐蔽性强、易反复的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详细的隐患台账。完善生态环境隐患整改评估机制,强化闭环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对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不走过场,对整改效果不达标的责令重新整改,防止问题反弹。

不折不扣抓好经常性制度落实:“全面覆盖+跨域协同” 夯实平安基础

省生态环境厅坚持通过狠抓安全制度落实,持续加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深化部门协调联动,推动平安建设各项安全工作真落地、见实效。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印发实施《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职责分工方案》,压实各级安全责任,并通过召开全省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会议、厅务会等,通报研究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调度整改落实情况;持续巩固危险废物监管处置防线,全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80家,利用处置总能力1582.88万吨/年,有效保障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日产日清”;持续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规范管理、从严执法、应急备勤,全省连续13年辐射事故零发生。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机制。深入实施《河南省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坚持“五个第一时间”,确保遇突发环境事件做到报告快、处置快、监测准、措施准、舆情稳、社会稳。持续推动建立全省158条重点河流环境应急空间指挥“一河一策一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协同防控机制,在重点流域建成22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应急物资5600余件,实现一地预警、全线响应的协同防控网络,被生态环境部列为重点推广案例。

深入推进跨域协同机制。发挥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协调机制作用,与水利部门建立“河长制+环境监管”衔接机制,共同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1.2万个排污口溯源。推动生态环境领域违法案件行刑衔接,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部门联防联控,加强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放限放网格员监管,推进工业园区政企协同三级防控,构建起“环保牵头、部门联动、司法保障”的协同治理体系,为生态环境平安建设筑牢制度防线。

持续深化对口帮扶机制。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平安建设联系点安阳市殷都区、确山县实际,制定“一县(区)一策”平安建设帮扶计划和保障措施,深入联系点企业、社区,了解平安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分析形势,查找薄弱环节,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全面落实平安建设对口帮扶责任,共同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多措并举抓好经常性队伍建设:“人才强基+实战砺兵” 锻造过硬铁军

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监管效能,强化环境要素保障,服务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平安创建落到实处。

配齐配强人员队伍。聚焦应急管理、环境风险、网络舆情等重点内容,抓实环境应急等队伍建设,组建省级生态环境应急先锋队,充实基层环境应急力量,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演练,提升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努力打造懂业务、能应急、善治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目前,省级层面组建了两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各地级市均配备了一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应急人员配备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等的无人机、便携式质谱仪等先进装备,具备高效开展现场“监测—研判—处置”的能力。在一起事故的处置中,无人机遥感快速锁定污染扩散范围,为后续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创新提升监管质效。坚持以科技手段突破传统环境监管瓶颈,实施执法装备升级计划,深度应用遥感监测设备、OBD诊断仪、尿素折光仪等关键执法装备,积极推行非现场检查,推动环境监管从“人海战术”向“智慧天眼”转型。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安全保障,组织建成“北斗+GIS”电子围栏智能监控系统,对危化品运输车辆实施全程监控;开封市配备OBD诊断仪、尿素折光仪等设备,构建“筛查—检测—取证”一体化执法体系;济源市投用移动式检测设备,可同步完成OBD查验、烟度值、氮氧化物浓度等多项检测,设备使用首周即从44辆柴油车中锁定10辆问题车辆,问题发现率提升20%。科技正成为破解执法力量不足、提升风险防控精度的利器,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平安建设注入数智动能。

服务企业绿色发展。聚焦提升服务企业效能,持续优化监管方式,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深化“企业服务日”活动成效,坚持“倾听民意,服务基层,解决难题,推动发展”宗旨,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聚焦企业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等形式,积极对接相关省直部门、科研院校,主动向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今年以来,组织省、市、县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400余次,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解读5.1万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1240余项,有效推动了企业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升了绿色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