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刘俊锋 孙梦飞
核心提示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16年6月,河南政法系统集中发布40项爱民承诺事项,以实实在在的政法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弹指一挥间,践诺已十年。这十年,是河南政法系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十年,是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政法公共服务水平的十年,更是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筑平安河南法治河南的十年。在省委政法委的统一组织下,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已累计推出便民利民承诺事项400余项,在新时代持续书写爱民服务新篇章。
1 承诺不变:从“快立案快审结”到“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民生蝶变
2025年以来,省委政法委组织省政法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人民群众对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着眼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成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32项爱民承诺事项。省委政法委会同省政法单位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落实,努力将“承诺清单”变成为民服务的“成绩清单”,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时光回溯到2016年,针对小额诉讼多发的情况,省法院部署全省基层法院把小额诉讼程序做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模式,尽可能简化程序,凸显小额诉讼的便捷、便民优势。省检察院开展涉农领域专项监督,深入田间地头,守护农民的“钱袋子”。省公安厅推行城乡户籍统一和驾照自主预约,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壁垒,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户籍权益。同时,驾照自主预约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考试,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省司法厅将法援覆盖人群扩展至低收入群体,让更多经济困难的人能够获得法律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时光流转,2023年以来,承诺事项更加贴近民生需求。
省法院推行民事立案“最好不用跑、最多跑一次”,允许欠缺个别材料先予立案。在郑州某法院,一位老人因财产纠纷前来立案,但忘记带一份关键证明材料,按照以往的规定,他需要回去取材料后才能立案。而如今,在新的立案机制下,法院先予受理了他的立案申请,并告知他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补交材料,老人感动不已。
省检察院创新涉农检察“四个一”模式,即建立一个涉农检察联络站、配备一名涉农检察联络员、办理一批涉农案件、开展一次涉农法治宣传,全方位守护粮食安全。在周口的一个产粮大县,检察院通过“四个一”模式,及时发现并查处了一起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案件,保障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省公安厅实现身份证“全省通办”,无论你在河南的哪个角落,都可以就近办理身份证业务,方便了群众的生活。
省司法厅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让法律服务走进每一个村庄和社区。在洛阳的一个偏远山村,村居法律顾问定期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土地纠纷和邻里矛盾。
2025年,省法院针对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明确处理思路,指导中基层法院妥善审理相关纠纷案件,对于构成欺诈、涉嫌犯罪等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分别认定其承担退款、惩罚性赔偿、判处刑罚等相应法律责任。5月1日至7月16日,全省法院共新收餐饮服务合同、娱乐服务合同、教育培训服务合同等预付式消费纠纷1807件,审结1470件,以公正裁判督促经营者诚信自律,为广大消费者擎起一片消费蓝天。
2025年,省司法厅组织开展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分级进行全覆盖、拉网式自查,建立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信息共享机制,多渠道、多途径收集问题线索,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分类施策、靶向纠治,同时针对类案问题、共性问题,建立完善制度63个。
2 机制创新:从“窗口延时服务”到“云平台远程探视”的技术赋能
十年来,数智赋能成为推动河南政法服务质变的关键力量。
2017年,省公安厅户籍窗口实行“节假日预约办公”,直至办结最后一名群众业务。在春节期间,许多在外务工的人员返乡办理户籍业务,户籍窗口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为他们提供服务。有一位从外地赶回来的群众,因为路途遥远,到达户籍窗口时已经接近下班时间,但工作人员依然热情地为他办理了业务,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022年,省司法厅搭建戒毒人员远程视频探访“云平台”,让戒毒人员能够通过视频与家人“面对面”交流,解决了疫情期间亲情会见难题。一位戒毒人员的母亲在视频中看到儿子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这个平台太好了,让我能在特殊时期见到儿子,给他鼓励和支持。”
到了2025年,技术创新的步伐更加迅速。省法院上线律师调查令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确保律师调查令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律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在线申请调查令,相关部门可以在线验证调查令的真伪,大大提高了调查取证的效率。
省检察院推出“线上+异地+现场”多元阅卷服务,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阅卷方式。对于外地律师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线上阅卷的方式,随时随地查阅案卷材料,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省公安厅“互联网 + 政务服务”平台集成户籍、出入境、交通管理、法制、综合等业务,群众可在线上办理申领身份证、机动车违法查询等高频事项。在安阳,一位市民通过“ 警民通”App,在家中就完成了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他感慨地说:“现在办事太方便了,不用再跑多个部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
省司法厅督促全省各级行政复议机构通过官方网站等各类媒体对外公布“掌上复议”微信小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行政复议维权。
3 成效数据:从“3万条意见”到“68万件实事”的实干担当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全省政法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办实事68万余件。这些数据背后,是河南政法系统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担当。
2021年,平顶山市新华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清除堆积垃圾,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卫生。在新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长期堆积着大量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检察院了解情况后,及时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清理了垃圾,居民纷纷点赞。焦作市调整机动车限行时间缩短4小时,方便市民出行,得到了一致好评。
2023年,全省法院系统执结案件同比提升23%,检察系统支持农民工讨薪起诉案件追回欠薪超2亿元。在开封,一家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们多次讨要无果,检察系统了解情况后,及时支持农民工起诉,通过法律途径为他们追回了欠薪。农民工们拿到工资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25年以来,全省检察系统批准逮捕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21件22人,起诉48件56人,对立案后及时履行支付义务、情节轻微的,不起诉44人。围绕劳动欠薪积极开展民事支持起诉专项活动,涉及农民工1264人,追讨金额1882万元。
全省公安系统通过改造业务系统、优化受理、审批流程,在河南公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户籍类证明开具“全程网办”。今年以来,全省已为群众开具相关户籍事项证明4450张。
省司法厅组织全省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降低特殊困难群体司法鉴定收费标准,今年截至目前,已经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众减免鉴定费用29.5万余元。
十年爱民承诺,十年砥砺前行。河南省政法系统爱民承诺活动走过的这十年,是不断探索创新的十年,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的十年。在未来的日子里,河南政法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以高质量法治供给护航高质量发展,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