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枫桥经验”在红旗渠畔熠熠生辉 —— 林州市法院姚村法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2025年07月24日11:54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朱广亚 通讯员 郭会平 李广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林州儿女接续奋斗、攻坚克难。

  位于红旗渠畔的林州市法院姚村法庭,积极探索将红色基因融入司法血脉,以红旗渠精神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双翼,以实质解纷为核心,探索打造审判执行协同联动机制,让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红旗渠畔熠熠生辉。2024年以来,姚村法庭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等称号,并获评我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

  一渠清水映初心:

  红旗渠精神与法治基因的时空交响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姚村法庭深扎“红色之根”,践行实干之心,让红色基因与法治理念交织,将红色血脉与法治信仰融合,激发党员干警拼搏进取的内生动力,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答好“民生答卷”。

  该法庭常态化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法庭党支部召开学习践行红旗渠精神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对照红旗渠精神,总结查找思想作风、精神状态、工作标准、遵章守纪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广泛开展“传承红旗渠精神,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座谈交流活动,激励干警以“修渠传人”的思想自觉投身审判执行业务一线。

  2024 年 11 月 4 日,姚村法庭组织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 重温红旗渠精神 感悟新时代使命担当”活动,干警们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学习。今年 6 月 26 日,该法庭邀请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讲述修渠故事,为干警履行新时代人民法庭的职责使命进一步奠定了思想基础、注入了精神动力。

  护企安商促双赢:

  一纸裁定背后的司法温度

  “账户没被冻结,生意伙伴升级成合作伙伴!”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总监说。今年年初,姚村法庭法官依法裁定驳回一起保全申请,为两家企业搭建了合作桥梁。

  原告某设备公司因被拖欠30余万元货款,向姚村法庭提出保全申请,请求冻结被告某高新技术企业的账户。姚村法庭法官贾永增审查该案材料时发现,被告企业营收稳定、无其他债务纠纷,且该案纠纷金额在企业流动资金中占比极小,保全必要性不足。“若冻结账户,企业无法支付投标保证金,可能失去千万元的订单。”贾永增说。他随后开展实地走访,确认被告企业完全具备偿债能力。

  最终,法官依法作出驳回保全申请的裁定,但司法服务并未止步。贾永增当天组织“三方会谈”,让双方企业财务人员逐笔核对40余张送货单。核对结束后,被告当场转账支付全部货款,原告立即撤诉。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月后,两家企业还签订了新的供货协议。

  这是姚村法庭“三优先三审慎”机制的生动实践。2024年以来,该法庭共审结涉企案件201件,其中91件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该法庭对3起保全申请进行必要性审查后依法驳回,帮助多家企业渡过资金周转难关。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后续纠纷发生率下降62%。

  审执联动高效解纷:

  24小时内修复亲情裂痕

  “孩子终于能安心上学了!”2024年深秋,当事人谢某紧握着姚村法庭执行员的手说道。一起持续两年的抚养权纠纷,被该法庭法官利用审判执行协同联动机制在24小时内化解。

  谢某与陈某结婚后生育长女,离婚后仍同居生育次子。两人再次分手后,因长女的抚养权问题争执不休。法院判决长女由陈某抚养,但长女长期随谢某生活,不愿与谢某分离。姚村法庭执行员和主审法官一起上门开展调解工作。在贴满奖状的儿童房内,法官对陈某说:“强行分离会撕裂孩子的心。”法官又严肃告知谢某:“拒执将面临司法拘留的后果。”调解从傍晚持续到深夜,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新协议:长女随谢某生活,陈某定期探视并支付抚养费。

  审判执行协同联动机制,正是姚村法庭提升解纷效能的关键。该法庭设立一站式立案窗口,将平均立案周期缩短至0.5个工作日;构建审判执行协同信息平台,实现案件进展实时互通;针对涉农、家事等案件,完善审执衔接工作规范,形成全流程动态跟踪机制。数据显示,2024年,姚村法庭审限内结案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自动履行率显著提升,大量纠纷在诉讼阶段得到彻底化解。

  渠畔调解室解心结:

  保住兄弟情分

  “原大哥,我们以后还是好兄弟!”2024年9月,在位于红旗渠分水岭的坟头村渠畔调解室,王某将赔偿款递给原某后说道。

  原某为好友王某安装电缆时跌落受伤,花费医疗费2万余元。王某垫付部分费用后拒付余款,原某向姚村法庭起诉。受理该案后,法官贾永增带调解员火速进驻渠畔调解室,组织两人进行调解。“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王某作为接受劳务方未提供安全防护设备,应担主责!”贾永增指着法律条文说,“但原某操作不当也有过失。”三轮调解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两双手再次紧握。“没出村就化解了矛盾,保住了情分。”原某说。

  姚村法庭在史家河村建设了预防矛盾纠纷工作站,2024年就地化解纠纷7起,助力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在坟头村建设渠畔调解室,累计化解纠纷28件。

  从红旗渠畔到田间地头,姚村法庭以司法实践诠释着“立足预防、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的治理智慧。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到姚村法庭调研时,代表们感慨地说:“这里找到了基层善治的金钥匙!”

  “姚村法庭传承红旗渠精神,将团结协作融入多元解纷,以无私奉献的司法担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红旗渠精神在基层司法沃土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林州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静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