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温度的社区矫正“心”品牌 —— 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创新培育“联心桥”教育帮扶品牌纪实

2025年07月24日11:54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何永刚 通讯员 郭丹丹 张晓伦

  7月初,鲁山县司法局汇源司法所所长铁金城回访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时,看到他正被师傅带着安装防盗窗。

  “真的谢谢您,给我找了这么好的就业机会!”满头大汗的李某兴高采烈地说,“这几天活儿多,我跟师傅一天能装好几个防盗窗。虽说顶着烈日作业很辛苦,但收入也很可观。”

  看着精神抖擞的李某,铁金城意识到,他已真正融入社会,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完成了思想、心理、行为的矫正,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

  社区矫正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要时刻接受监管和教育,因身份问题承受着外界的压力。

  如何让社区矫正对象安心改造并融入社会?

  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创新培育“联心桥”教育帮扶品牌,构建“心理疏导+技能提升+生活保障”三维工作体系,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开心结、掌握技能、回归社会,在重塑自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25年以来,该中心取得了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为零的良好成果。

  联心育心:

  以心理疏导筑牢矫正根基

  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初见徐某时,他总是低着头,因为担心有犯罪记录的污点,眼神躲闪。

  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对于像徐某这样的矫正对象,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联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打造“心灵驿站”,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协作等游戏形式,为社区矫正对象搭建敞开心扉的平台。

  “心灵驿站”工作人员通过对徐某进行专业心理测评,深入剖析其性格特点,细致洞察实际需求,为他制订了一套专属矫正方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每周入户谈心和专业心理疏导,纠正了徐某“这辈子没希望了”的消极想法,让他在点滴进步中重拾生活信心。

  “以前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现在才明白,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我。”徐某的转变,正是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模式下,众多成功案例的其中一个。

  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始终秉持“一人一策”的精准矫正理念,依托“心灵驿站”,构建“走访评估、方案制订、动态帮扶”的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社区矫正对象个人档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联动多部门资源等,为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量身制订包含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等内容的个性化矫正方案,让帮扶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截至目前,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共为38人次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多数社区矫正对象的自卑、焦虑情绪明显缓解。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他们顺利矫正、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联企助矫:

  以技能赋能拓宽融入路径

  “忙的时候,我弟弟过来帮忙,平时我自己就足够了。”如今,王某家里摆放着5台电脑,她在网上卖货,操作自如。

  此前,王某因犯罪失去了工作。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她进行走访后,得知她对网络有兴趣。后来,在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的帮助下,王某接受了系统培训,干起了电商,如今每月收入稳定在7000元左右。

  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深知,拥有一技之长是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这张“通行证”真正生效。

  于是,该中心联合专业培训机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兴趣特长、基础能力精准开设电商运营、烹调、养老护理等培训课程,采用“课堂讲理论+基地练实操”的模式,让学员既能听懂看懂,又能上手实操。该中心还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建设3个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并推荐合格学员入职,实现“培训—考核—就业”闭环。

  据统计,该中心已帮助268人次参与培训,80%的社区矫正对象实现稳定就业,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还在自食其力中找回了人生价值。

  “我以前不懂法,瞎闯祸。现在我明白了,守着规矩,靠双手一样能养活家庭,心里也踏实。”如今的王某,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接下来,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将对社区矫正对象建立‘1+7’创业模式,即1个创业者和政府推动、政策助推、典型带动、部门支持、资金保证、专家指导、后勤保障等7个支撑,助力创业者创业成功,力争形成一整套具有鲁山特色的特殊人员管控帮扶机制。”鲁山县司法局局长高长见说。

  联群众矫:

  以生活保障夯实前行底气

  矫正工作绝非“单打独斗”,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对接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及爱心团体,构建“司法所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区矫正联动机制,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帮扶体系。

  ——牵线民政部门开辟低保办理专用通道,为孤身无依的王某等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联动爱心团体捐赠衣物、食品等,让社区矫正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走访,以拉家常方式倾听诉求、鼓励斗志,帮社区矫正对象增强面对生活的勇气。

  同时,该中心积极整合社区资源,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清洁家园、助老服务等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奉献中体会“被需要”的快乐,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矫正对象凭借稳定收入改善生活,在融入社会中找到了归属感,稳步向成为“合格社会成员”迈进。

  “以前连吃饭都发愁,现在我有了低保,还有人常来关心我,日子有盼头了。”磙子营乡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某的话,道出了该中心“穿针引线”带来的温暖。

  这种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发力机制,就像一张严密的守护网。自2024年以来,依托这张守护网,当地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率达80%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该机制的常态化运行,鲁山县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人脱管漏管、再犯罪率保持为零,真正实现了矫正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从解开心结到练就真本事,从稳住基本盘到融入大社会,鲁山县社区矫正中心通过“心理疏导+技能提升+生活保障”三维工作体系,让社区矫正对象在转变中看到希望、在进步中收获力量,不仅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质效,还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温暖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