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课题调研组
条块阻隔、矛盾高频、响应迟滞、治理卡顿……是城市治理特别是特大城市治理的共性难题。
省会郑州以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用足用好网格化治理平台、全面整合资源,以全面通、深度融、强机制、求突破的决心和态势,加快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治理创新;建设及时预警、智能防控的韧性城市,运行高效、便捷利民的智慧城市,奋力打造高效能治理标杆城市。
裂变一
管理之变:“党旗红”凝聚共建力量
在郑东新区豫发大厦楼宇党委办公室,物业经理与入驻企业党员共议停车难问题;
管城回族区航海东路街道通过“灵活组建+精准服务”模式,为辖区电商直播商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2024年以来,郑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园区、商圈、楼宇、市场、属地5种场景党组织工作全覆盖,推动新兴领域党的建设、行业发展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互促共进,着力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二七区打造“康悦汇”楼宇党建服务品牌,吸引28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3000余人就业,新增“四上”企业30余家,完成年税收近亿元,实现了“党组织搭台,企业唱戏”,把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
为有效打通管理堵点,郑州市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派驻机制。县、区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领导班子成员分包联系乡镇(街道),到属地座谈指导;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负责协调沟通,共同找准难点堵点。
对于新就业群体,郑州市始终友好友善。
郑州市将友好场景建设、城市驿站规范提质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清单,配套制定建设指引;在河南中牟新区试点推出“骑手公寓”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周末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解决住房保障、子女养育等问题;组建“雷锋的士”“骑士先锋”“急救侠”等志愿服务队,以服务促融入,引导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通过问题“随手拍”、小事“顺手帮”等举措,让曾经的治理对象变为共建力量。
“要把党的领导和管理传导到神经末梢,要把党组织的关心和关爱送到最需要的群体身边。”郑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马晓霞告诉河南法治报记者。
裂变二
服务之变:“一张网”兜起民生大小事
在郑州市惠济区元溯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户王春生轻点手机,基于日常交易数据生成的信用画像瞬间被激活,50万元信贷资金实时到账。王春生说:“过去求贷无门,现在数据替我说话。”
这背后是1356.5亿条政务数据编织的智慧网络。数据从沉睡的档案库跃升为流动的生产要素,郑州市数字经济规模随之突破7000亿元大关。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便民举措,搭建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发挥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涉外法律服务供给,为企业出海发展保驾护航。
“郑好办”App上每天涌动着数十万条民生诉求,所有信息都被汇入城市大脑智能分拨。从下水道堵塞到消费维权,从家长里短到邻里纠纷,98.7%的民生实事在网格内被闭环化解。这种“未诉先办”的治理生态,让城市如同精密运转的有机体,吐纳之间尽显从容。
213万户经营主体活力涌动,2022万名用户在“郑好办”App指尖办理民生实事,72万学子选择扎根郑州——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正成为这座城市治理能级跃升的生动注脚。
裂变三
治理之变:源头平安激活“内生免疫”
一座城市的平安和谐不能依赖“被动防护”和“亡羊补牢”,而要靠“主动防御”和“内生免疫”,让城市成为拥有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的生命体。
这样的治理理念,已渗透郑州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
在郑州市二七区各个社区网格,“五员一律”专业力量常驻值守。某餐饮店内,经营者与员工因劳务问题产生纠纷。调解员采取背对背调解法,联动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厘清权责,最终让经营者与员工握手言和。
郑州市金水区居民王女士遭遇诈骗时,全市公安系统的反诈平台秒级预警,民警5分钟内上门劝阻。全市电诈发案量同比下降23.76%的背后,是215个精准预警模型的日夜运转。
从“十户联防”的商超治理到“一校一策”的护学机制,郑州市的安全治理完成了从“救火队”到“保健医生”的蝶变。
针对小区物业费涨价情况,河南中牟新区综治中心启动“1+2+N”机制,组织司法、房管等部门工作人员与律师、业主代表围坐协商,最终参照民法典有关规定促成阶梯式交费方案。这场可能升级的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被就地消融。
在郑州市金水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劳动纠纷化解周期压缩60%。
在巩义市“三田留余”工作室里,“甜嫂拉家常”调解队用乡音化干戈。
郑州自贸区法院(经开区法院)的“金融智评”平台,将审判数据转化为监管部门的决策雷达。
检察机关同步掀起质量革命,用“四张清单”厘清权责,将案件质量评查穿透至每份法律文书。“只有摒弃‘唯数据论’,才能实现真正的质效统一。”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检察长李俊华展示的报表中,“有质量的数量”成为核心指标。李俊华表示,当法律监督回归主业,司法公信力自然水涨船高。
还有一项突破性的创新举措,是该市的“一楼盘一法官”模式。法官扎根烂尾楼项目后,力争解开资金监管、工程验收等“死结”,让司法办案从简单裁判到促进整个项目“起死回生”。该模式被国务院通报表彰,成为司法嵌入治理链的典范。
高效能治理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郑州市行之有效的治理动能,最终转化成了良好的发展势能。
从党建红线贯穿治理全链条到数据要素转化为治理效能,从党组织覆盖激发产业动能到街巷间“骑士先锋”的暖心身影,从安全韧性融入城市基因到源头平安激活“内生免疫”——郑州市治理能级的“三重裂变”,终将让这座特大城市新的治理智慧成为标杆、成为典范。(课题调研组成员:童浩麟 王晓磊 宋梦杰 尹翔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