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

2025年07月16日19:16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弦 张军强 胡斌

  7月11日下午,襄城县法院城关法庭(女子法庭)。

  几大包红色的包袱依次摆在审判庭中央,来的人三三两两,分为两拨各自坐着,谁都没说话。空气沉闷得如窗外的桑拿天。

  一场已经耗时8个月的婚约财产纠纷,今天在这里会画上句号吗?

  下午3点刚过,城关法庭庭长、家事(女子)审判团队负责人万方芳走了进来,她齐耳的短发利落一甩:“人都齐了吧,叔、婶,都打开查查吧,这是退回的嫁妆,看对不对。”小美(化名)的母亲笑得有点勉强:“嗨,这还用查嘛,不查了,不查了。”“得查,咱这都要记录清楚呢!”

  包袱一一打开:被子、四件套、小家电……小美的母亲看后又挨个拉上,也没抬头:“咱两家做不了亲戚,也决不做仇家。”“是哩,是哩,你说得是。”小明(化名)的父亲连忙应和。语气里的释然,像是划开了一道口子,有凉风涌了进来。

  不久前,这两家人还剑拔弩张。

  小美和小明相识不过两个月,结婚证没领,就匆匆举办了婚礼,开始了共同生活。很快,两个年轻人因缺乏感情基础,开始争吵、冷战……最终走到了分开的边缘。

  但分开,远不是说句“再见”那么简单。

  男方坚持认为,既然没有领证,那彩礼必须退回。女方也觉得委屈:“既然不是我的问题导致的感情破裂,为啥我要退还彩礼?”双方家长更是护犊情深,情绪激动。法官几次调解,双方都不欢而散。城关法庭对此作出了判决,明确了彩礼返还的范围。

  判决下来后,小美的父亲又找到承办法官刘小平:“刘法官,俺姑娘还有嫁妆呢,也得退给俺!”面对情绪激动的老人,刘小平没有搬出法条生硬地去反驳,而是耐心倾听,让老人把积压的情绪和想法都倒出来。

  对老人的想法,刘小平逐一释法明理。老人的情绪慢慢缓和了下来,但仍想着要为女儿争那一口气。在上诉期的最后两天,小美递交了上诉状。

  刘小平其实可理解小美她爸:这诉求的背后,不仅包含几件物品的价值,更包含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疼爱,甚至包含着一个家庭对女儿“失败婚姻”的憋屈。

  许昌市中级法院民一庭二审该案。

  民一庭庭长陈改娜再次将两家人请到一起,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又数次组织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意见。小美撤回了上诉,于是便有了7月11日下午这场特殊的“交接仪式”。

  清点完毕,签完字,攥着退回的8万元彩礼钱,小明的父亲长舒了一口气:“你们法庭的刘法官和市中级法院的陈庭长真是都太有耐心了!”

  刘小平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他们两个都还年轻,我们最想看到的是双方心里不再有疙瘩,尽快从这件事里走出来,放下‘包袱’,各自过上新的生活。”

  送走当事人,万方芳告诉记者,其实,她们判案并不全是靠法律。“就像今天这一地的包袱,需要用‘法’的尺度和‘情’的温度,一一拆解,找到那些包在包袱里面的愤怒、委屈和彼此真正的诉求。”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婚约财产纠纷案件,该法庭每年都要审理至少40件,虽然只占案件总数的4.2%,但审理起来并不简单。

  “彩礼多少,是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气。咱作为司法机关,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传统。”陈改娜告诉记者,引导群众树立文明风尚,培育优良家风,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才是法官的初衷,也是司法力量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实践。

  “如果一直坚持这样做,我们相信,不仅能为当事人卸下案件的‘包袱’,也能为基层群众卸下高额的彩礼‘包袱’。”万方芳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