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中小学陆续放假,学生们迎来近8周的“超长暑假”。如何让孩子们安全、健康、快乐地度过假期,记者采访了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以及心理专家,梳理多类需要家长留心的“暑假关键事”。
警惕“玩手机”被骗子盯上
记者了解到,暑假期间涉未成年人电信诈骗警情高发,不法人员通常通过“游戏交友”等方式寻找目标。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反诈民警王佳告诉记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骗子的骗术也有所不同。例如针对初、高中生,骗子以买卖明星周边产品或游戏账号方式寻找目标,引导未成年人到“假网站”交易骗钱。还有的则在游戏直播间发送“打赏主播可参加返利活动”广告,将未成年人员引诱至QQ群或微信群中,实施“刷单返利”骗局。
此类诈骗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更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王佳提醒,家长要及时了解并向青少年普及防骗知识,教导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使用监护人的支付账户进行转账。
提防心理“暑假综合征”找上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暑假期间脱离校园规律的学习生活节奏,一些孩子社交活动显著减少,容易过度沉迷虚拟世界。
北京市昌平区精神卫生保健院有关负责人提醒家长,应合理规划,让假期张弛有度,家长与孩子一起制订暑假计划,避免盲目报班填满日程,也防止沉迷电子产品。家长应鼓励孩子社交,搭建支持网络,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公益服务。
人身安全不能“放假”
据消防部门统计,暑假是儿童意外伤害事故高发时期。
北京市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处副处长李禹江表示,首先应关注居家安全,督促孩子不在飘窗或阳台上玩耍、不用湿手或湿布触碰家用电器、不往窗外抛物、不玩火等。
其次,应关注户外出行安全。暑假天气炎热,游泳、戏水热度攀升,但同时也是溺水事故高发期。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到江河、湖泊、水库等危险水域玩耍,游泳应选择正规场所,并在成年人陪伴下进行。在户外露营时,不要去未开发区域,切勿盲目探险,尽量选择成熟、有安全保障的景点。
避开“问题研学游”陷阱
行程缩水、“货不对板”、价格虚高、“只游不学”……暑假期间,不少家长会给孩子报名研学游,殊不知眼花缭乱的研学游市场也暗藏风险。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指出,研学游市场存在机构鱼龙混杂、安全难保障、收费不透明等问题。
记者采访北京多家法院了解到,因研学游机构虚假宣传产生法律纠纷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研学活动以“锻炼孩子体能和意志品质”为宣传点吸引家长,却存在意外风险。
法官建议,消费者在挑选研学项目时要多方考虑,不要冲动买单,理智选择。如果遇到虚假宣传,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行政部门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