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峰
在6月末至7月初的这个时段,各种防诈手册在网络流传,针对大学毕业生和高考生的防骗知识成为各类媒体主要宣传内容之一,这些都在提醒学子们小心防范这些诈骗套路。
善意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不得不追问:难道针对青年学生的诈骗已经猖獗到需要全社会如此警惕的地步了吗?这些诈骗行为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只能被动防御,而无法从源头遏制这些犯罪行为?
近期媒体报道显示,有学生刚参加完高考就收到诈骗短信。这不禁让人愤怒:这些短信是谁发送的?有关部门真的无法追踪到这些诈骗团伙吗?在全社会打击网络电信诈骗声势浩大的今天,为何这些犯罪分子仍能“横行霸道”?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针对青年学生的诈骗绝非简单的财产犯罪,其性质之恶劣、危害之巨大,远超一般案件。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期,一次诈骗可能毁掉一个家庭的希望,扭曲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若任由这些诈骗行为潜滋暗长,将是社会治理的严重失职。
是否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全社会打击网络电信诈骗形成声势之时,那些意图实施诈骗的人员和团伙依然在“横行霸道”吗?
当前防诈工作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我们过度依赖媒体宣传和个体防范,却忽视了源头治理的重要性。诈骗分子不断翻新手段,从虚假招生、伪造录取通知书,到网络兼职诈骗、校园贷陷阱,手法层出不穷,仅靠学生和家长的“火眼金睛”来识别,无疑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部门协作存在缝隙,案件查处效率不高。诈骗短信能精准发送到刚考完试的学生手机上,说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但我们对信息贩卖链条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构建“源头阻断、全链打击”的治理体系。首先,通信、金融、互联网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诈骗信息识别拦截系统,对可疑账号实施快速封停。其次,公安、网信、教育等部门应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对每一起针对学生诈骗案件追根溯源,不仅要打击一线实施诈骗者,更要深挖背后的组织网络和技术支持团伙。再次,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严惩贩卖学生信息的行为,切断诈骗分子的“情报来源”。最后,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诈骗行为,必须寻根求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掐灭一起,决不能让诈骗行为余烬不息、死灰复燃。
法律的牙齿必须更加锋利。对于针对学生的诈骗行为,应当依法从重惩处,提高犯罪成本。可以考虑设立“诈骗青年学生”的专门罪名,加大刑罚力度。同时完善跨境打击电信诈骗的合作机制,不让任何一个诈骗团伙成为漏网之鱼。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免受诈骗侵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从技术、制度、法律多个维度构建坚不可摧的防诈体系。只有斩断诈骗的根源,才能真正还青年学子一个清朗的成长环境。面对诈骗这一社会毒瘤,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被动的防御,更要有主动的出击;不是暂时的遏制,而是彻底的清除。这既是对青年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