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融合企业品牌、商誉、文化等核心竞争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日,人民网财经研究院、河南频道联合举办金台圆桌研讨会,邀请政产学研代表围绕“保护商标知识产权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研讨,为推动我国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建言献策。
现状剖析:多维视角下的优化需求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完善,但在驰名商标与老字号保护、中小微企业能力建设与权益保障、审查与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需结合实际需求多措并举、精准应对。
驰名商标与老字号保护需平衡多元诉求。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原庭长黄永维表示,驰名商标跨类保护需严格遵循“个案认定、按需认定”原则,在防范商誉稀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中华商标协会品牌维权工作委员会主任严文指出,历史人物名称商标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属性,当前存在“侵权成本相对较低、维权周期较长”的情况,需在文化传承与商业保护间找到更优平衡。中国法学会案例法研究会理事、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安进认为,老字号保护中,司法实践对经营主体传承的认定与复核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对于中小微企业与新业态而言,商标保护方面的部分困境仍有待解决。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盛涛表示,部分电商企业存在“无专门职能部门、无专项预算、无维权经验”的情况,叠加职业主体瞄准第35类、第42类抢注,以及平台数据壁垒等问题,使商标保护陷入“打地鼠”困局。
审查与纠纷解决机制需优化。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吴新华认为,商标注册本质是行政确认而非行政审批,需关注审查资源合理配置与效率平衡。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兵提示,部分企业处理商标纠纷时优先选择诉讼,而忽视调解的高效优势,导致纠纷解决成本较高,需进一步发挥“三调联动”机制作用。
建言献策:多主体协同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现存挑战,嘉宾从企业、行政、社会三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商标保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
企业端,强化品牌培育与合规管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付继存表示,企业无需盲目抢注大量商标,培育2-3个核心世界级品牌更具价值。他建议企业应从“商标数量竞争”转向“品牌价值升级”,可通过科技赋能产品质量、构建“研发-售后”全链条品牌培育体系实现突破。河南大学校聘副教授、河南省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朱真真聚焦合规管理,建议企业事前检索近似商标,事中定期清理无用商标,事后审慎选择代理机构,并建立“对内管控风险+对外动态监测”机制,以合规降低维权成本。同时,呼吁通过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合规培训。
行政端,优化服务与资源配置。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杨利华建议,可探索“官费差异化调节”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布局,避免资源闲置。吴新华表示,商标审查需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为申请人提供更好的审查服务。
社会端,构建多元治理生态。胡盛涛建议“政府-平台-企业”三方联动: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行政、司法与平台数据互通;引导平台从“被动删除”转向“主动预警”,利用算法开发侵权风险模型,将商标保护纳入平台信用评价,压实平台责任。吴新华提出,商标权是私权,在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审理实践中,当事人之间通过签署和解协议、同意书等方式自行协商化解商标权利冲突的做法应当得到主管机关与人民法院的肯定与支持,以实现市场主体的包容性发展。严文表示,地方政府需强化行政源头监管、企业技术监测、行业协会培训的协同,助力地方优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商标保护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认为,商标保护应实现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的跨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品牌动力。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杨安进提出,面对宏观环境变化,商标制度需从“制度促开放”转向“支撑本土产业”,尤其要完善老字号动态调整机制,让老字号既能传承文化,也能通过商标保护实现产业升级。在生态构建层面,朱真真指出,“合规前置”是减少纠纷源头的关键,能让企业、行政、司法资源更多投向创新与疑难案件;吴新华认为,需建立“行政-司法-行业”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良性互动,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胡盛涛展望,随着平台技术赋能与数据互通,未来商标保护将实现“风险早预警、侵权快查处”,成为企业创新与经济升级的“助推器”。
嘉宾们表示,后续需持续凝聚政产学研共识,将讨论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以商标知识产权高质量保护,为“十五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品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