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河南省科学院为依托开展科研院所专利转化能效提升试点工作,以产业需求定科研方向,以转化实效评科研价值,探索形成存量激活、增量提质、机制创新、全链赋能的融合路径。
中心主任左斌表示,河南省树立了摸清专利 “家底”、创新转化机制、培育优质成果、服务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切实将科研院所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助推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邱士可介绍,在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河南省科学院以 “底数清、转化顺、效益实” 为目标,通过建立评价标准,精准盘点筛选适合产业化的专利,将存量专利转化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绑定,让科研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
为盘活存量 “沉睡专利”,满足产业化市场刚需,该院组织编制《科技成果(专利)评价参考指标》,从专利技术创新性、法律稳定性、市场应用前景三大核心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将 “是否契合产业升级需求”“能否解决企业技术痛点” 作为关键标尺。根据产业匹配度,完成 6 家试点院属单位 161 件存量专利梳理盘点,面向企业需求组织专利评价,建立五星专利转化资源库。同时引入第三方工具,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进行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为靶向转化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在增量专利培育方面,河南省科学院创新财政资金支持的专利转化项目管理与考核机制,将 “企业合作意向” 和 “产业化预期” 纳入科研选题核心指标,从源头上提升专利成果的市场适配性。围绕重大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利撰写与布局、成果分析评价等 “一对一” 咨询指导,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产业化铺路。截至 2024 年底,全院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596 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 559 件,占比 93.8%;2025 年支持 16 家院属单位开展 71 个科技成果培育项目,拟转化运用院内专利 132 件、院外专利 19 件。
为破解重要产业技术成果 “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 的瓶颈,河南省科学院探索引入 “揭榜挂帅” 竞争机制,明确专利转化目标,强化转化收益反哺机制,建立风险与收益共担体系,实现转化绩效与团队利益深度绑定,激活科研团队转化内生动力。2025 年,该院 “水合法生产环己醇创新工艺及产业化(一期)” 等 4 个标志性成果(专利)转化项目,累计转化高价值专利 22 件;“一种连续化生产 2 - 氨基 - 4 - 乙酰氨基苯甲醚的方法” 发明专利实现 1000 万元技术转让;“新型高效氨化催化剂制备及工业应用” 发明专利达成 800 万元技术许可,专利精准盘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效能持续显现。
“河南省科学院注重完善专利转化全周期服务,串联专利成果披露、企业需求发布、供需精准匹配、科技项目支撑、科技园区落地等各环节服务内容,构建起了‘供需对接 — 概念验证 — 中试孵化 — 资金支持’的专利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邱士可介绍,该院与中心联合搭建专利成果供需对接平台,策划开展 “龙子湖科创路演” 系列活动、“智汇济源” 服务地方专家行活动、科研院所与企业 “双走进” 活动等,促成供需精准匹配;整合全院中试平台与科创园区,以龙子湖创新中心为核,以 “量子科技、新材料、化学化工、智慧创制” 四大创新基地为体,以遍布全省的科技园区为 “翼”,形成 “郑州研发、周边中试、全省产业化” 的全链条发展新格局。
此外,该院编制发布团体标准《河南省概念验证服务规范》,联合中原科技城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为创新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估、市场前景分析等服务,降低早期专利转化风险。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总规模 3.5 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将路演活动中专利对接项目作为储备重要渠道,对优质项目重点跟踪支持,解决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的后顾之忧。
2024 年,河南省科学院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 3779 家,达成技术合同金额 2.87 亿元,同比增长 59%;今年上半年,签订 “五技” 合同 1665 项、总金额 1.12 亿元,相关中试产品实现销售到账 1.25 亿元。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委托研发、许可使用等多样化合作形式,与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安阳钢铁股份等 157 家省内外企业签订转化合作协议。
中心副主任樊晓丽表示,中心将加大河南省科学院成功经验推广力度,聚焦省内重点科研院所需求,联合开展重点领域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布局优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专利供给质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产研精准对接,形成更具活力的专利转化运用长效机制。
左斌表示,下一步,中心将深入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形成专利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科研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工作协同和业务联动,构建更具活力的转化生态,助力科研机构专利转化能效提升,切实服务河南省产业创新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河南法治报记者 杨占伟 通讯员 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