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德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成长,其作用和意义贯穿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各个维度。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思想最活跃、最易受外界影响的时期。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网络信息爆炸、社会转型期的价值碰撞,部分大学生可能陷入“意义迷茫”“价值虚无”甚至“道德相对主义”的误区,如盲目崇拜功利主义、忽视公序良俗等。德育教育通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理解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大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理想信念,避免被片面、极端的思潮误导,校准“为谁而学、为何而奋斗”的人生坐标。
德育的本质是“育人”,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与智育、体育不同,德育关注的是人的情感、意志、责任与良知的培育,旨在塑造“有温度、有底线、有担当”的人格特质。德育不仅教会学什么是诚信、友善、公正,更通过案例讨论、情境体验等途径激发道德情感共鸣。在参与社区帮扶后,学生对“友善”的理解会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共情能力;学习“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后,“敬业”“奉献”的价值会更深刻地内化,等等。
德育强调“慎独”精神,即通过内在道德准则约束行为。在无人监督的网络环境中坚守“不造谣、不传谣”的底线,在利益诱惑面前坚持“学术诚信”,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德育浸润,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德育中的“逆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或情感挫折,避免因心理脆弱走向极端。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方向。德育教育通过强化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帮助大学生从“个体人”成长为“社会人”。
德育中的“公德教育”能纠正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的倾向。在宿舍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在集体活动中主动承担责任,在网络上理性表达观点,这些都是公共意识的体现。德育不仅是“倡导善”,更要明确“底线”。通过法治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避免因学术不端或网络暴力等无视规则的行为而付出代价。
德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载体。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通过德育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价值,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主体性。
德育中对“仁者爱人”“见利思义”“天下大同”等传统美德的诠释,能帮助大学生从文化根脉中汲取智慧。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事迹,大学生能感悟“信仰的力量”,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避免“精神缺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对“时代楷模”的学习,能引导大学生拥抱主旋律,抵制“娱乐至死”“拜金主义”等消极文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对大学生而言,德育不是“说教”,而是“唤醒”——唤醒内心的良知与责任感,唤醒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精神底色”,更是国家发展的“人才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他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徐枫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