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警察 | “有这样的好所长,放心”

2025年05月08日17:16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何永刚 通讯员 朱莉娜

  1997年7月,李占奎从河南省开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舞钢市公安局尚店派出所,自此结缘乡村。在28年的公安经历中,除了在该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挂职学习了4年,其余24年,他始终都扎根在该市南部山区公安一线,服务乡村群众。

  24年里,他以所为家,从民警到副所长、教导员,再到所长,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一次要回城的请求。如今,已经49岁的李占奎是杨庄派出所所长。杨庄乡是山区乡,有21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每年,他都要到各村走十几遍,甚至村里每条小路的走向,他都要去看一看,记在心里。

  履职故事

  在杨庄乡藏坪村的那棵老皂荚树下,李占奎又一次坐在石头上跟村民聊了起来。他有着壮硕的身体、黝黑的脸庞,与村民唯一不同的是,他身着警服。

  村民吴桂荣说,自己和李占奎“不认识也认识”:不认识是因为他们从来没真正有过交往,认识是因为自从李占奎来到杨庄派出所,经常看到他带领民警忙着开展巡防、宣传、调解工作的身影。

  “他总是和和气气的,看着严肃,其实很好接触。”吴桂荣记住了这名经常在村里转悠、看似严肃实则和善的派出所长。

  “李所长对人很客气,夜里12点了我们还经常看到他在村里巡逻。大家都说,有这样的好所长,放心。”操占村党支部书记孙晓平一提起李占奎,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有这样的好所长,放心”,说这话的不只是杨庄乡的群众。

  杨庄乡是山区,而且还有几个景区,有好几次,李占奎都是半夜带人去山里营救被困的游客。

  有一次,舞钢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两名漯河籍游客称在舞钢市杨庄乡灯台架半山腰迷路。指挥中心迅速指派杨庄派出所处警。李占奎联系报警人后,了解到报警人自称在已经过了“庙”的地方,但不了解具体位置,并且手机信号不太好,民警与报警人最后一次通话时间是18时12分,然后报警人的电话就打不通了。

  天越来越黑,李占奎带领的其中一支搜救队走的是最险的山路。在搜救中,他脚下一滑,差点跌下山崖。他说:“当时没感觉到有啥,后来想想还真可怕。”

  后经舞钢市政府、公安、消防、热心群众历经18小时连夜搜寻,两名游客安全获救。

  如今,像这样惊险的深夜进山营救,对于李占奎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黑夜里冒雨驱车20多公里挺进与祥龙谷相连的五峰山营救迷路的游客;半夜带领民警到灯台架景区向南一公里——被当地人称为“大望天”的地方去营救探险者……

  “我也知道危险,但我是所长,我不去谁去?”提起这些,李占奎总是这样说。

  有一次,杨庄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辖区龙泉村南河在清理河道时,挖出一枚废弃炮弹。接警后,李占奎带人赶赴现场。

  到达现场后,李占奎发现此炮弹引信完好,如遇高温、挤压,具有一定的爆炸危险性。为确保万无一失,李占奎将群众疏散后,自己扛起炮弹,将其安全转移到一处露天靶场,后由专业拆弹人员将此枚炮弹成功引爆。

  …………

  从警28年来,李占奎先后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警察”“中原卫士”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平顶山市“执法工作先进个人”“鹰城卫士”“平顶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平顶山市优秀政法干警”等荣誉。杨庄派出所也被平顶山市有关单位评为“平顶山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十佳服务窗口单位”“先进基层单位”“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对话

  记者:24年的坚守并不容易,是什么让您最终选择一直留在一线呢?

  李占奎:说实话,这些年也曾有动摇的念头。记得孩子出生时我在外地出差,没能陪在身边;母亲生病住院,我也只能在电话里道歉。但每次回到村里,老乡递上一碗热茶,或是说一句“多亏了你啊,不然这事解决不了”,我就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守护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百姓,早已成了我的责任,这份“被需要”的感觉,让我一路坚持走到了今天。

  记者:回顾这24年,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占奎: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真心换真情”。山里人实在,你帮他找回丢失的牛羊,他记你一辈子;你处事不公,他也能记恨你半辈子。执法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温度。一路走来,我从一个年轻民警变成了能沉得住气的老调解员,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一心为民才会获得群众的信任。

  记者:对于未来山区公安事业的发展,您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李占奎: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科技+脚板”的支持。比如给所里配无人机,能更快巡查偏远林区;建个覆盖全乡的智能防控网,遇到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联动。群众路线不能丢,建议推动“警民议事会”常态化,让老乡们参与进来,共建平安乡村。

  记者:您的工作为山区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的改变?

  李占奎:最直观的变化是“两降两升”,盗窃、斗殴这类案件少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了。“一村一警”工作开展以来,以前我们是“救火队”,哪儿着火了才往哪儿跑,现在成了“钉子户”——包村辅警每周雷打不动深入村里开展工作。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警力下沉”激活了“末梢神经”。以前山里人遇到事,得翻山越岭到派出所;现在包村民警辅警成了“村里人”,他们有啥事先找包村民警辅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