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朱广亚 通讯员 马振宇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内黄县司法局梁庄司法所所长李肖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矛盾纠纷化解到特殊人群管理,从法治宣传到基层治理创新,李肖飞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守着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在村委大院,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总能看到李肖飞忙碌的身影。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民忧,努力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梁庄镇的每个角落。
司法所长故事
李肖飞是一名80后的司法所长,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扎根基层,创新打造了“梁心调”调解品牌,带领团队在3个月内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推行“村级日查周判,镇级周汇月清”工作机制,实现辖区纠纷隐患动态清零。她用法理与温情架起百姓调解连心桥,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调解桌上的贴心人”。
今年3月,李肖飞来到梁庄司法所担任所长。她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的原则,精准管理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主动融入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突破口,短短数月便创新打造了“梁心调”调解品牌,构建起“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全闭环管理”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今年5月,一场由内黄县司法局与梁庄镇党委、政府共同推动的镇级“梁心调”矛调队伍组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梁庄司法所牵头,选拔村贤、法律顾问、网格员等10余人,组建起一支懂政策、通法律、有威望的调解铁军。李肖飞创新推行“村级日查周判,镇级周汇月清”工作机制:村级调解员每日排查隐患,每周研判风险;司法所工作人员每周汇总矛盾台账,每月清零积案。这套“排查—研判—交办—化解—回访”的闭环管理体系,让辖区90%的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6月的梁庄镇,热辣滚烫。这天,年逾七旬的乔某夫妇前来求助。两位老人控诉养子张某及其妻子不仅侵占土地、拒绝赡养,还经常在家中谩骂。看着两位老人无助的神情,李肖飞当即作出承诺:“这件事交给我吧。”经过走访核实后,李肖飞将张某夫妇约到了村委大院。面对张某的消极情绪,李肖飞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先出示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证和收养证明,再从亲情角度循循善诱:“如果你们的孩子将来这样对待你们,你们会咋想?”
经过3个小时的耐心调解,张某的妻子看到手机视频里养父啃着冷馒头、养母含泪修补全家福相框的画面,当场流下了眼泪。张某更是跪到地上,痛哭认错。
目睹一家四口相拥而泣的场面,李肖飞悄悄退出了调解室。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但每次亲眼见证亲情冲破隔阂的瞬间,都让她更加坚定调解工作的意义。这场纠纷最终以传统孝道与现代法治的完美结合画上了句号。
李肖飞秉持严管厚爱的工作理念,在管理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时,既坚持法治底线,又注重人文关怀。梁庄司法所建立了“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定期走访等方式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创新开展“五个一”帮扶工程,即一次心理疏导、一份就业规划、一项技能培训、一个帮扶小组、一套应急预案,对违反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或安置帮教人员坚决依法处理,对表现良好的积极协调就业岗位、创业贷款等帮扶政策。李肖飞和团队用法治的刚性和帮扶的柔性,筑牢了梁庄镇的平安防线。
如今,“有事找李所长”已成为辖区群众的共识,而李肖飞带领团队打造的“梁心调”调解品牌,也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内黄县的生动实践。
对话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负责的司法所工作?
李肖飞:司法所是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是群众信赖的法治守护者。作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梁庄司法所通过“村级日查周判,镇级周汇月清”机制;通过打造“梁心调”调解品牌整合村贤、法律顾问等力量,用“乡情+法律”解决纠纷;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普法进乡村活动,推动遇事找法成为群众习惯。司法所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通过田间地头调解、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矛盾纠纷隐患;针对土地纠纷、赡养纠纷等农村地区高发纠纷,建立行业性调解室,用专业力量去精准化解。
记者:对于司法所未来的工作,您有哪些新的规划和展望?
李肖飞:结合基层治理需求,我们将聚焦数字化、专业化、预防化三个方向。
一是以数字化赋能调解。升级矛盾纠纷数据库,分析辖区高频纠纷类型,提前发布风险提示;开发在线调解预约、法律问题智能答疑功能,让群众不用跑到司法所就能问问题、化解纠纷。二是以专业化提升队伍水平。整合乡贤、“五老”人员、律师、退休法官等力量,建立“专业调解员+志愿者”复合型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精准匹配调解力量;建立调解案例反思档案,复盘调解未成功案例,总结情绪安抚技巧、利益平衡方法,提升队伍实战能力。三是抓好源头预防。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等易发纠纷领域,联合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村民权利义务;深入推进“法治示范村”创建,通过“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增强村民法治意识,从被动调解转向主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