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刘铭楷 周梦雅
在登封市检察院,有一名刑事执行战线上的“老兵”。身为检察官助理的她,内敛果敢,寡言高效,从内勤岗位的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用10年坚守诠释着检察人的初心与担当。她就是登封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韩玉鸽。从检以来,她先后荣获第三届河南省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能手、郑州市检察院执检业务标兵等称号。
检察故事
2024年3月的一个清晨,社区矫正对象黄某某攥着一份社区矫正变更执行地申请书,在登封市检察院门口徘徊。
“韩主任,我真的不能丢了上海的工作啊!”走进该院第三检察部办公室,黄某某带着哭腔对韩玉鸽说。原来,他在上海一家连锁酒店做了5年运营经理,团队业绩常年稳居区域前三,可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缓刑后,按照规定他需回户籍地登封接受社区矫正。“我一旦回登封,工作就没了,一家人的生计就断了……”黄某某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沓厚厚的奖状和单位推荐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韩玉鸽翻看材料时发现,黄某某在上海居住在酒店的员工宿舍,既无居住证,也未在当地连续缴纳社保,不符合社区矫正变更执行地的条件。“直接变更肯定行不通,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陷入绝境。”韩玉鸽说。她当即在网上查阅各地社区矫正工作情况,逐页翻看江、浙、沪、皖4省的跨区域协作案例,连午饭都只简单扒拉两口,就又埋首于文件堆。
“有了!”当天晚上,她终于从各地社区矫正宣传工作文件中发现一起案例:上海市在2023年曾联合周边省份试行“异地协管+定期报到”模式,并签订了跨省社区矫正协管文件。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书记员直奔登封市司法局,拿着政策文件与该局社区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逐条研判:“能不能依法审批黄某某的申请,允许他经常性外出,由上海的司法行政机关协助监督?”
2024年3月18日,韩玉鸽带队登上了前往上海的高铁。3天时间里,她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去黄某某工作的酒店核实其出勤记录、劳务合同,下午到上海市闵行区司法局对接监督流程,傍晚又赶去闵行区司法局七宝司法所沟通日常管理细节。“你们河南的检察官太认真了!”闵行区司法局的工作人员看着韩玉鸽笔记本上列得密密麻麻的协作要点,忍不住为她点赞。
最终,在两地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共同努力下,一份跨省协作方案新鲜出炉:黄某某每月通过视频向登封市司法局汇报思想动态,闵行区司法局每两周反馈其表现,并负责黄某某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重大事项两地即时通联。
2024年4月3日,黄某某在七宝司法所完成报到,给韩玉鸽打来报喜电话:“韩主任,酒店说要给我升职了!我一定好好接受社区矫正,不辜负你们的帮助!”
放下电话,韩玉鸽望向窗外——嵩山的轮廓在晨光中显现。她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司法温情中重获新生的人们,正一步步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她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一路走来,我们终将明白,刑罚的终极意义,是让犯错的人有机会重新站在阳光下。挽救远比惩罚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这样的故事,在韩玉鸽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为瘫痪在床的服刑人员协调远程视频开庭,帮刑满释放人员追回被扣押的个人物品,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安排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韩玉鸽犹如一朵“铿锵玫瑰”,在刑事执行战线上绽放。她说:“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尽头,从来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一个个热气腾腾的人生。”
对话
记者:如何理解刑事执行是诉讼的“最后一公里”?
韩玉鸽:把刑事执行比作诉讼的“最后一公里”,是对其在司法流程中关键地位的生动诠释。这“最后一公里”承载着整个诉讼程序的最终价值,既是司法公正的落脚点,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延伸的传送带。
法院判处的刑罚若不能依法执行,罪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与改造,被害人的权益无法保障,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就会受损,公众对法治的信任也会动摇。可以说,刑事执行这“最后一公里”走得稳不稳、好不好,直接关乎司法公正能否真正落地,关乎法治信仰能否深入人心。只有把这“最后一公里”走好,才能让整个诉讼流程形成闭环,让司法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记者:您认为做好刑事执行的关键是什么?
韩玉鸽:做好刑事执行,最关键的是平衡“刚性标尺”与“柔性智慧”。“刚性标尺”指对法律条文、监管规定的绝对敬畏,“柔性智慧”则指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像办理黄某某一案时,我们既要守住不违规的底线,又要想出能解决的办法。
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温情执法,避免纵容违法?
韩玉鸽:我们要坚持三点:一是法律红线不能碰,比如社区矫正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监管区域,必须依法给予训诫、警告;二是监管底线不能松,要通过定期核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监督到位;三是帮扶尺度不能偏,帮扶必须与教育矫正结合,比如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联系技能培训时,我们会同步安排法治课和心理疏导,防止只帮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