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检察官 | 用专业能力促进社会治理

2025年08月12日12:20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尹翔

  作为荥阳市检察院最年轻的90后检察官,张雨薇的名字与一串沉甸甸的荣誉相连:全省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标兵、郑州市“十佳公诉人”、郑州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工作者……从公诉席到刑事执行监督一线,从事检察事业10多年来,张雨薇用扎实的步履印证着“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一坚定信念。

  检察官故事

  2013年8月,怀揣法律梦想的张雨薇踏入了荥阳市检察院的大门。法律政策研究室的工作十分琐碎,她却将耐心淬炼到极致。为校核26万字的《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探索: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视角》,她连续多日奋战至深夜,短暂休息后,凌晨3点起身再战,最终的文稿无一处差错。她主动整理2013年以来最高法发布的司法解释,为办案部门同时织就知识经纬网络。

  调入刑事检察部门后,她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接受了百余起案件的淬炼,只待利剑出鞘。

  2019年5月,休产假结束的张雨薇积极投身到扫黑除恶工作中。面对复杂专案,她赶赴开封市,回访案发现场,手绘作案地图,将模糊线索变为办案清晰坐标。她抽丝剥茧,从纷繁人证中揪出6名“漏网之鱼”。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洛阳李某斌等40余人涉黑犯罪案。400本泛黄的财务凭证堆积如山,记录着犯罪嫌疑人2008年至2019年的资金流;100多名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如蛛网交错。在口供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张雨薇一头扎进数字的深海。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逐页翻检凭证、逐笔核对涉案人员的银行流水。最终,资金链条如黑暗中的引线,清晰指向李某斌等人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牟取非法经济利益的犯罪事实。铁证从资金脉络中破茧而出,案件由此水落石出。

  这两起案件,分揽河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品案件前两名。

  2024年,成为荥阳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的张雨薇将目光投向刑事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她深知,公平正义不仅在于判决,还在于执行中的温度与准绳。

  面对社区矫正人员为谋生计需跨市、县活动的现实问题,张雨薇实地走访,积极倾听社区矫正人员的困境。经科学评估,她力促社区矫正机构合理批准申请并促其制订周密的监管方案,更牵头建立长效机制,让“出得去”与“管得住”并行不悖。

  此外,她还运用科技手段,应用社区矫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敏锐捕捉到一名社区矫正人员的脱管线索。经引导社区矫正机构全面固定证据,并推动法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达成共识,依法撤销对该社区矫正人员的缓刑。张雨薇并未止步于此,她迅速总结个案经验,推动建立公安与司法行政部门的数据协作机制,用信息互通封堵监管盲区,更好促进社区矫正工作。

  从刑事检察尖兵到刑事执行检察先锋,张雨薇在“派驻+巡回+科技”的新模式中重建知识体系与能力坐标。全省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标兵称号,是她转型路上的铿锵回响。

  如今,站在刑事执行检察改革的前沿,张雨薇对“监督”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监督不是简单地发现问题,而是要推动问题更优解决。”在她看来,无论是扫黑除恶案件的财务溯源,还是社区矫正的科技赋能,检察官的价值始终体现在用专业能力促进社会治理上。正如她常说的:“办案不是终点,推动制度完善才是。”这名年轻的“破题者”,始终在用她的方式诠释新时代法律监督的力度与温度。

  对话

  记者:转战刑事执行检察战线后,您的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雨薇:这意味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平台也更广阔。转战条线后,不仅要求我持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决策能力,更要着力抓好部门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压力和挑战显著增加了,我必须不断自我提升,才能适应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记者:您当前负责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与之前从事的刑事检察工作有何不同?

  张雨薇: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涉及面广、链条长、环节多。相比于刑事检察,刑事执行检察更强调主动性。这要求我更深入扎根司法办案一线,同时要更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凝聚合力,共同维护执行的公平公正。

  记者:作为郑州市“十佳公诉人”,您有哪些工作经验?

  张雨薇:刑事检察工作考验的是检察官证据构建和庭审对抗的综合能力,而我的优势在于证据体系的精准拆解与重构。比如办理涉黑案件时,犯罪嫌疑人往往故意将资金流、人员关系碎片化处理,我会反复梳理账目、通话记录等客观证据,找到它们之间隐蔽的关联性,把零散的“拼图”还原成完整的证据链。这种能力在指控重大复杂案件时尤为关键,也是公诉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