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尹翔
“有了充电桩,我们充电更安全了,也更放心了!”8月10日,王大爷轻抚着小区里崭新的智能充电桩笑着说道。而在两年前,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干警禹夏青踏入这个老旧小区时,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蛛网般的电线从窗口垂落下来,连接着楼下数辆电动自行车,且未做任何保护措施,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必须整治这一乱象。”禹夏青当时就暗下决心。
检察官故事
2022年末,禹夏青在公益诉讼线索摸排中,触摸到城市褶皱里的“隐痛”。郑州市中原区是老工业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关乎万千民生。对“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居民们担心却又无奈。
“我干活就靠这辆车,知道‘飞线充电’不安全,但是我们这老旧小区没有专门的充电桩……”外卖员小李说道。
“那线缠得像蜘蛛网,俺这老房子哪经得起火烧?”居民李奶奶望着窗外的“飞线”满眼忧虑。
走访取证的日子里,禹夏青和同事仰头穿行在楼宇间。居民朴实的话语如重锤敲击着她的心——左边是生计所迫的“不得不”,右边是悬而未决的“不敢想”。那些垂落的电线,是生活的生命线,也是危害公共安全的导火线。
要剪断“飞线”,得先解开职责的“乱麻”。禹夏青查阅相关法规条文,奔走于职能部门之间,梳理问题症结所在。“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不能靠蛮力,必须找到那把精准的手术刀。”禹夏青在案情分析会上说道。
在禹夏青的推动下,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内容涵盖3个层次的治理要点——
立即开展全域“飞线充电”隐患大排查行动,多部门联合执法,清除违规线路;
科学规划,配备集中充电设施,破解居民充电无门困局;
建立长效机制,杜绝消防安全隐患“春风吹又生”。
检察建议送达后,禹夏青所在的办案团队的脚步更急了。他们联合消防救援、房管部门及辖区街道办,推动成立联合工作组。
可职能部门执法人员在小区里架起梯子拆除“飞线”时,有居民当场提出质疑:“那我们日常充电咋办?”
“您看,充电桩下周就到位!”禹夏青展开规划图,手指落在楼栋间的空地上。这句承诺,让拆除“飞线”的阻力化作居民的期盼。
特事特办的程序火速启动,小区里的闲置空地被唤醒,废弃车棚获新生。短短两个月,数十批智能充电桩在辖区10多个老旧小区落地生根,满足了辖区近80%居民的充电需求;催生了社区巡查、联合执法、安全宣传3项长效机制。
如今,老旧小区楼宇之间的“飞线”消失得无影踪,取而代之的是充电棚里井然有序的车辆。指示灯绿光闪烁,像跳动的平安符。
从2018年初入公益诉讼领域的新兵,到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标兵,禹夏青的成长轨迹刻着她对公共利益的坚守。禹夏青始终认为:“检察建议不是终点,而是治理新起点。”
“拆除的是悬空火线,连接的是民心所盼。”夜幕降临,禹夏青走进亮着绿光的充电棚。那些曾经令人心悸的“飞线”,如今已化作智能充电桩里流淌的安全电流——这是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履职成效的生动注脚,也是检察为民初心在基层治理中的温暖实践。
对话
记者:在推动成立联合工作组的过程中,您是通过哪些关键策略促成各职能部门实质性合作的?
禹夏青:我们打了套组合拳:一是以案醒人,用外地事故和辖区乱象照片敲响警钟;二是依法明责,厘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与失职后果;三是用检察公益诉讼亮剑,制发刚性检察建议,最终推动各方形成保护公共利益的共识与合力。
记者:如何确保长效机制不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禹夏青:长效机制的核心之一是检察机关开展“回头看”。我们定期核查整改实效,对易反弹领域进行重点跟踪,对整改不力的,及时通报督促;对履职不到位的,依法采取相关措施。但长效机制要真正落地,既需要检察机关持续监督,也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履职——比如街道办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查、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检查、房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设施维护,各部门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形成治理合力。
治理“飞线充电”不能单打独斗,而要通过法律监督,推动各方携手共筑安全防线。
记者:您认为赢得居民理解和支持,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禹夏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关注居民的切身利益。居民的担忧源于充电无门的现实困境,因此只有同步消除安全隐患(拆线)并满足需求(建桩),让公益诉讼落脚于保障居民生活便利与安全这些切身利益上,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公益诉讼的温度,就体现在用行动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让检察履职成效可感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