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检察官 | 力争把小案办成典型案例

2025年08月08日17:58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尹志丹 通讯员 龙帅语

  从检19年,在未成年人检察创新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法律人的坚毅,诠释着新时代检察干警的责任与担当。她是太康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李瑞珍。从检以来,她先后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并获得“政法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河南省五好家庭”,所在部门获“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优秀办案团队”等称号。

  检察官故事

  2021年,李瑞珍敏锐察觉到,传统办案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需求。为此,她牵头联合太康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教体局等10家单位,在太康县许楼职专创建“豫”见未来·“康之馨”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中心,创新推出“六个一”工作法(每月一次法治德育课、一次精准心理疏导、一次家长沟通、一次与班主任交流,组织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和一次团建),聘任31名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为每名孩子量身定制心理成长档案。如今,已有160余名帮教对象顺利就业,11人考入高校继续深造。

  这一创新模式被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刊发,被省检察院转发推广,吸引多地政法干警专程考察学习。全国人大代表陈国厂评价:“让法治温暖照进少年心田。”相关经验做法被评为河南省检察机关第一届代表委员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事例。2024年,河南省检察机关检察官联络办公室在该观护帮教中心挂牌。李瑞珍办理的师某某盗窃案被省检察院、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评为“河南省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在信访接待窗口,一句“请坐”,是李瑞珍解开群众心结的温暖开场白。她常说:“信访接待工作量很大、很辛苦,但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重视,将心比心,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来信当家书,群众一定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

  李瑞珍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实践,对“信、访、网、电”全渠道信访案件进行梳理排查,建立清单台账,力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办理一起信访积案时,李瑞珍带领专班5次上门走访,协调司法救助力量,帮当事人解决家庭困难,并通过检察听证等方式,最终促成当事人息诉罢访。近年来,李瑞珍带领干警主动上门听证20余场次,把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通过联合接访、听证,与基层组织联动等措施,累计办结20余件重复信访积案和疑难复杂案件。

  工作中,李瑞珍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落到实处,力争把小案办成典型案例。在办理一起律师知情权监督案时,李瑞珍推动出台《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暂行办法》,该案入选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省律师协会联合选编发布的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典型案例。

  一次次帮教、一封封来信、一次次接访、一场场听证,都承载着群众的信任与期待,诠释着“把群众当家人、把诉求当家事”的初心使命,正如李瑞珍所言:“每个案件都是当事人的人生,法律既要彰显力度,更要传递温度。”

  如今,“康之馨”的温暖仍在滋养迷途少年,信访室的热茶始终传递着司法温度。19载检察生涯,李瑞珍用实际行动证明:当法律的刚性与司法的温情完美融合,便能在守护正义的道路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巾帼芳华。

  对话

  记者:您牵头创建的“豫”见未来·“康之馨”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中心,打破了传统司法模式的局限,能否分享一下当时推动相关创新机制的动因?

  李瑞珍:传统办案模式将涉案未成年人与普通教育环境隔离,这种“标签化”管理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创伤和社会融入障碍。司法保护不能止步于惩戒,更要重塑人生轨道。我们联合10家单位创建观护帮教中心,就是要通过“六个一”工作法,实现“技能教育+心理矫治+社会融入”三位一体帮教。

  记者:在信访工作中,您化解了多起陈年积案。面对这类“骨头案”,您的攻坚策略是什么?

  李瑞珍:信访工作要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关键是要解开“法结”与当事人的心结。日常工作中,我带领第五检察部全体干警,将相关案件梳理、归类,联合其他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详细措施;邀请人大代表、律师、乡村干部上门走访,真诚释法说理,组织公开听证;对家庭困难的当事人积极开展司法救助,用法、理、情,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度。

  记者:未来,您对未成年人保护和信访工作有怎样的期许?

  李瑞珍:希望“豫”见未来·“康之馨”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中心及相关工作模式能辐射更广,让更多迷途少年找到人生坐标。也希望我们能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法律既要彰显力度,也要传递温度——这是我作为检察官的初心,也是我永远的奋斗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