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华
近日,有网友在中山大学贴吧发帖,举报该校一名获助学金的特困学生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而且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演唱会门票。中山大学作出回应称,该学生的认定符合相关规定,但因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11月初,就发生过天津某高校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问题,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助学金事件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源于公众对校园公平的渴望,也是对公道自在人心的价值共情,更是对现代法治文明社会的集体讨论。
两个涉事学校的回应都表示助学金分配程序不存在问题,但舆论风向并未随之扭转。广大网友关注的是助学金发放标准是否客观?程序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提供给了最需要的学生?民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助学金应是雪中送炭,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正常地生活学习,顺利毕业。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一般是采取生源地认定和高校自身认定相结合的方式,有学校把学生在校期间是否生活简朴作为助学金发放的重要参考,有学校从大数据分析入手,将学生在食堂一卡通消费情况作为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参考依据之一,不断提高贫困生认定精准度。
举报说明,当前高校在助学金的发放和监督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健全助学金申请和发放机制,确保在程序上公开透明,尽量让客观事实或数据说话,减少主观因素。同时,要加强后续监督,建立完善的公示和退出机制,接受广大学生和社会的监督,把助学金用到“刀刃上”。
平心而论,校园是最应该保持公平正义的地方,助学金能否公平发放,考验着教育内核的价值底座,也拷问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