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群
8月13日,贵州仁怀一家新开的理发店起名“最高发院”引发网友质疑,有人认为这一名称不符合相关规定。据网友拍摄的一段视频显示,这家理发店的招牌上写着“最高发院”,下面有一行小字“处理人民的头等大事”,招牌下方还贴着“开业大酬宾”的广告。
另据报道,8月14日晚,名为“最高发院”的短视频账号发布视频进行宣传,称店铺刚开业。视频中,店铺门口摆满了庆祝开业的花篮。
理发店起名“最高发院”,明显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容易混淆视听,给消费者造成误解,也有哗众取宠之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企业名称不得有下列情形:使用或者变相使用政党、党政军机关、群团组织名称及其简称、特定称谓和部队番号;使用外国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名称及其通用简称、特定称谓;违背公序良俗或者可能有其他不良影响……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立即采取了相应举措。15日上午,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盐津分局有关人员便前往现场了解情况,当场要求理发店更换名称、拆除招牌。目前,整改工作已经完毕。
这不是孤例。几年前,一家名称中有“今日油条”字样的餐饮管理公司,设计了与今日头条Logo及其App界面高度相似的店面,还有与今日头条相似的标语。后来,该公司及相关方面因涉嫌侵权、榜大牌而被告上法庭。
个别公司、民间组织或者个人,在起名字时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给人造成困惑。更有甚者,有人在更改真实姓名时,呈报给公安机关户籍部门的字数竟然达到两位数;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给开发的商业区或住宅小区命名时,企图把外国的某些地名照搬过来。这些行为,看似张扬个性,但有悖公俗良序,有的还涉嫌侵犯公共利益、侵占公共资源。
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的名字背后,反映了命名者的任性,折射出当事人规则意识、法治理念的缺位。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暴露了他们对大众感知的忽视和对管理规范的轻视,也是文化底蕴不厚,不注重调查研究,决策行事脱离实际的一个外在表现。
要遏制这种现象,恐怕得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介力度,让更多人明白,起名字时不能“跟着感觉走”,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要有明晰的边界感。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的起名行为,相关主管部门要及时干预制止,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加强以案释法,让人们以典型案例为戒,在起名字时谨慎从事,恪守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