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扶沟县法院以“微信表情包”为案件证据,审结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案件原告专程从郑州赶往扶沟,为承办法官赠送一面锦旗表达谢意。
2018年至2022年4月,郑州某救援公司先后7次对郑州某汽车公司进行出车救援,救援费合计17.6万元,已付13.9万元,剩余应付救援费为3.7万元。
2022年4月8日11时30分,河南某汽车公司林某向郑州某救援公司总经理黄某发送微信,内容为:“经你我双方友好协商确定:我郑州某汽车公司支付你(黄某)3.7万元拖车费后,双方彻底清账,互不追究对方任何责任。在此之前所有的协定全部作废,以本次协定为准。2022年4月8日。对上述协定无异议请您回复:同意。”林某当即以微信转账方式分两笔3万元和7000元支付黄某。当天13时05分,黄某接收该3.7万元,林某回复“握手”表情,黄某回复“保佑”表情。后来,郑州某救援公司以河南某汽车公司未支付相应拖车服务费用为由,向扶沟县法院提起诉讼。
扶沟县法院审理后认为,微信“握手”表情,代表有同感、表示友好,赞同对方意见想法;微信“保佑”表情是一个双手合十的动作,而在平常生活中,一般双手合十用来祈祷、祝福,或表示感谢、感恩等。承办法官根据日常交流习惯和聊天语境综合分析判断,黄某接收林某的微信转账3.7万元并回复“保佑”表情,且郑州某救援公司提交的证据包含在郑州某汽车公司提交的证据中,应视为黄某对双方拖车费全部结清的认可,并据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许小兰)
法官提醒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表情符号已成为广大网友的交流习惯。扶沟县法院坚持以事实为准绳,以表情包为辅助认定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条判定案件事实,是新时代应对司法实践难题的积极探索。同时,法官也提醒广大网友,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网络交流中,对于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进行,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