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通讯员 李晓日 周慧
“老人独自在家我们不放心,现在有人上门服务、帮忙跑腿,我们工作也踏实多了!”11月12日,濮阳市华龙区中原路街道干城社区居民王女士提起“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竖起大拇指说。
濮阳市委社会工作部(以下简称社工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汇聚“红色合伙人”“志愿合伙人”等多方力量,将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近日,河南法治报记者走进干城社区,实地感受这一举措带来的民生温度与治理实效。
党员成社区治理主心骨
傍晚时分,干城社区微网格长、68岁的退休老党员刘德秀敲开居民家门,反馈问题处理结果。自从加入“红色合伙人”队伍以来,刘德秀每天都会在网格里转一转、看一看,收集居民诉求、调解邻里矛盾。
在濮阳,像刘德秀这样的“红色合伙人”还有很多。社工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发挥离退休党员骨干的作用,让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干城社区在辖区划分成立11个网格党支部,建立红色议事会,选拔52名热心党员群众担任微网格长,推行“1.5小时速排工作法”——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微网格长集中巡查网格,在1.5小时内完成问题收集、登记、上报。
“我们就是社区的‘眼睛’和‘耳朵’,要把群众的呼声、心声、叹息声都记在心里,把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干城社区党委书记鲁亚如介绍。
如今,“有事找社区、有事找支部”已成为干城社区居民的共识。
精准对标群众需求
“‘伴夕阳之家’的志愿者又来陪我聊天了,还帮我测了血压。”11月10日,干城社区某小区79岁的独居老人刘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说。刘奶奶的笑容是“志愿合伙人”服务的生动注脚。
社工部坚持向“五星”聚焦、向服务聚力、向治理聚效,不断壮大志愿合伙力量,打破传统摆摊式志愿服务模式,推动服务载体从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型升级。目前,干城社区的服务项目涵盖家政、心理疏导、医疗、法律咨询等12种,累计服务居民6130余人次,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36场次。
除了志愿力量,“机构合伙人”的加入,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针对社区居民老龄化特点,干城社区主动对接养老服务公司,推出上门做饭、擦浴等服务,让居家养老更舒适方便;依托“学区房”优势,启动“伴成长”公益课堂,将书画等6门课程融入周末课堂,实现社区、家庭、学校无缝对接;引进老年大学入驻,开设八段锦、民族舞等8门文艺课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从粗放型服务到精准型供给,“机构合伙人”正用专业力量打开社区居民的幸福门。
社区经济反哺民生福祉
“这助农产品不仅价格便宜,品质还靠谱。”11月12日,在干城社区“帮到家”社区团购自提点,居民李女士正在领取刚下单的蔬菜。这是濮阳激活“发展合伙”力量,探索社区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为推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工部指导干城社区成立“邻里之家”社区便民服务公司等组织,探索“资源型、嵌入型、商企型”3种社区经济发展新模式,以社区经济反哺民生福祉;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优势,通过空间换资源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搭建“邻里之家”智享生活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益+商业”社区模式。
针对部分小区人口老龄化、人流量大等特点,干城社区打造“帮到家”社区团购品牌,将助农产品、全国特产以优惠价格、优质品质送到居民手中;整合资源,推动品牌机构入驻社区智享生活服务平台,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社区经济不仅让居民得了实惠,还将部分收益用于社区公益事业,把共建共享的理念落到实处。”社工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