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法官” 巧理老乡“糊涂账”

2025年11月06日21:02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贾京京

“咱这事儿就过去啦,以后还是好兄弟。”日前,郑州航空港区法院依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调处一起拖欠劳务费纠纷,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刘某与郝某年逾六旬,且为同乡。早年,刘某跟着郝某在工地干活。工程结束后,双方在劳务费结算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刘某认为郝某拖欠自己3.7万元劳务费。多次索要未果,刘某遂将郝某诉至郑州航空港区法院。

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该案交由当事人居住地的包村法官先行调解。初次接触调解,提起拖欠劳务费一事,刘某与郝某情绪都非常激动,互不相让,明确表示不接受调解,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案件转机出现在拟开庭当天。包村法官充分利用庭前这一有利时机,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老哥俩都这么大岁数了,为钱伤和气不值得。咱坐一块儿说说,说不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面对面沟通,包村法官终于摸清了矛盾的核心:一是双方在劳务费计算标准问题上有分歧,刘某的部分工时应认定为小工还是大工,二人意见不一;二是两人多用现金结账,时间一长都记不清付了多少、还欠多少,劳务费支付成了一本“糊涂账”。

经过连续数小时逐笔核对,原本混乱的账目慢慢有了清晰的轮廓,但仍有一万多元差额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见此情形,包村法官没有继续纠结账目,而是换个角度继续做双方思想工作。在包村法官情理法兼施的耐心劝解下,刘某与郝某的态度逐渐缓和。刘某坦陈:“其实我也不是非咬着3.7万元不放,现在账理清了,我愿意让一步。”郝某也连忙表态:“也怨我之前没把账理清,让老哥受委屈了。”

最终,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在包村法官的见证下,郝某当场通过微信转账方式,将双方协商的2万元劳务费转给了刘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