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机制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2025年10月16日18:10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李杰 通讯员 张丹豫

  今年以来,为全面提升辖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园的安全防护能力,淇县教育体育局统筹推进五项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积极营造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

  “1530”教育机制 前移防范关口

  该局全面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串联碎片化时间持续强化安全意识。“1530”即全县学校所有班级利用每天放学前一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该局还特别注重在重点时段加强防溺水工作,鼓励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回访、每周至少推送一次防溺水提醒等方式,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

  “百千万”共建机制 汇聚安全合力

  该局通过构建“百名干警进学校、千名教师进家庭、万名家长进校园”的全民联动共建机制,系统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行动:淇县县委政法委遴选103名政法干警组成全县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团队,让他们定期走进学校,分析校园法治形势、治理校园周边环境、预防校园欺凌、指导应急演练等;常态化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及思想动态,成立“班主任+政法干警+心理教师+社区干部”的帮扶小组,让问题学生重返校园、安心上学;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构建家校社信息共享与协同育人网络。

  “四书”责任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

  该局以《家校共育协议书》《校外安全责任书》《拒入非法托教机构保证书》《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告知书》“四书”,构建协同育人责任机制:《家校共育协议书》引导家长切实履行“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职责,促使家长与教师共同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校外安全责任书》明确校外安全责任,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职责,教育并监管孩子有效规避各类校外风险;《拒入非法托教机构保证书》明确告知家长,严禁孩子参与校外非法托辅机构的培训;《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告知书》强调立德修身,明确教育、公安等部门严格执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强制报告制度,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智能安防预警机制 确保警钟长鸣

  该局依托教育专网,持续迭代智能安防装置,增强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校门口安装语音警示装置,并设立醒目安全警钟标识,确保师生每天保持警钟长鸣;配备人脸识别闸机系统,设置校长信箱及诉求二维码,保障学生及家长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在卫生间、宿舍等隐蔽角落加装防欺凌报警器和应急对讲系统,一旦触发即可同步启动声光报警,并向管理人员推送报警信息;运用“雪亮工程”“互联网+明厨亮灶”“校车安全管理平台”等系统,统筹推进“人防+技防+物防”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四课”融合引导机制 夯实价值根基

  该局构建以思政课、心理课、法治课、安全课“四课”融合为核心,夯实学生价值根基:利用淇县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和“行走的德育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与实践;强化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将情绪管理和抗挫能力培养纳入校本课程;通过模拟庭审现场、反欺凌霸凌、预防违法犯罪等场景,强化宪法和民法典教育,提升师生法律素养;开展多场景实训式应急逃生、自救互救、防暴恐等主题演练,全面提升师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立德树人与平安校园建设双向赋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