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掷十万余,打赏女主播,不退

2025年09月22日16:20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尹志丹 通讯员 丁畅

  基本案情

  原告甲某在某平台注册账号并绑定个人银行账户,可进行充值消费等操作。被告乙某系某平台自媒体主播,通过直播互动获取用户打赏。3个月内,原告甲某通过某平台多次充值,据其称累计充值十万余元,兑换为相应比例的钻石,并将钻石全部用于购买虚拟礼物,在乙某直播间进行打赏。甲某称其没有经济能力继续打赏时,被乙某言语威胁,现甲某要求乙某返还打赏款项。

  判决结果

  沈丘县法院审理认为,原告甲某在某平台充值后向被告乙某所在直播间打赏礼物,系其自愿处分财产的行为,该赠与行为已经完成。关于原告主张被告存在虚构困境、夸大需求诱导其打赏以及言语威胁的情形,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负有举证责任。但现有证据,即微信聊天记录等,无法证明被告存在上述行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在缺乏充分证据证明受赠人存在欺诈、胁迫等可撤销赠与情形的情况下,赠与行为有效。因此关于原告要求被告返还打赏款项十万余元的诉讼请求,因原告未能举证证明存在法定的赠与可撤销情形,故对该项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法官说法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在网络直播场景下,用户充值购买虚拟礼物打赏主播的行为,符合赠与合同的特征。

  第六百五十八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成年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其自身消费行为负责,打赏前应明确自身经济能力,应当理性消费,切勿因冲动或攀比过度消费,切勿将感情与金钱混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