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司法所长 | 她建了个红黄蓝“调解天团”

2025年09月16日18:24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朱广亚 通讯员 刘现磊

  在内黄县司法局后河司法所,有一支由360余人组成的人民调解队伍。作为这支“调解天团”的负责人,张改花既是基层司法所长,又是团队核心成员。

  自2009年投身基层工作至今,已有16年,她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司法工作者,始终坚持做“有情怀、有经验、有学识、有坚守”的“四有”调解人,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2023年,她所负责的后河司法所被省司法厅命名为“河南省五星规范化司法所”。

  司法所长故事

  2023年,辖区一名群众来到后河司法所,请求解决家族内的一起长期矛盾。张改花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了司法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模式实施调解,但双方根本听不进去,造成第一次调解未果。这次调解失败后,张改花进行了分析,认为基层调解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搭桥引线。于是张改花联系村党支部召集村内“五老”人员,在村室再次进行了一次调解。这一次,十几年的矛盾纠纷不到一个小时便得到了妥善化解。这次调解,让张改花深刻认识到基层力量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性。

  思路有了,说干就干。在镇政府的配合下,她很快便牵头组建了一支由360余人组成的红黄蓝调解队。红黄蓝调解队每个颜色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中红色寓意党建红,代表111名党支部成员,负责讲政策方针;黄色寓意大地黄,代表在一线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108名调解员、96名“五老”人员、32名基层网格员,解锁人情世故、化解民生难题;蓝色寓意法治蓝,代15名基层法治工作者,以法律条款为盾,筑牢法治底线。

  2025年3月,一对兄弟因赡养问题来到司法所。原来,80岁的老人张某偏爱次子,将土地全留给对方,长子因心里不满而拒绝赡养,次子认为应共同承担责任。张改花先安置老人到次子家,又连续十几天找长子妻子王某谈心,从亲情伦理讲到法律义务,最终促成兄弟俩签订赡养协议,多年积怨也随之化解。

  后河镇黄某与邻居因土地边界发生争议,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见面即吵。司法所介入后,张改花先稳定双方情绪,再走访知情人、查土地原始档案。首次调解,二人仍僵持不下。她随即转为背靠背沟通,既从邻里情耐心劝说,又结合档案明确边界依据。经多轮努力,最终以档案为基础、参考实际耕种情况划定边界,当事双方顺利签订协议,纠纷得以实质化解。

  调解不是终点,回访才是闭环。她坚持落实专人跟踪问效,及时掌握矛盾化解状况,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对回访中发现的不满意、未履行协议和次生矛盾等隐患,第一时间介入处置,确保“件件有回访、事事有回音”,防止矛盾反弹。

  对话

  记者:您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多年,对新任职的基层司法所长有哪些建议?

  张改花:作为新任职司法所长,首先,要摸清底数,用一两个月的时间遍访辖区村(社区),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动态,全面了解邻里纠纷等高发矛盾领域。其次,要强化沟通协作,强化与所在地乡镇政府、派出所、村(社区)矛调组织的联动,通过数据共享、综合研判、联合处置,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纵深开展。最后,要推进规范建设,严格落实省司法厅、市(县)司法局关于基层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安排部署要求,聚焦阵地、队伍、业务等核心内容建设,推动新时代司法所建设提质增效。

  记者:展望未来,您有什么规划和期望?

  张改花:我们计划以提升法治服务质效为核心,锚定服务为民、法治护航目标,全力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打造法治服务站。坚持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理念,力争小纠纷不出村24小时内响应,大纠纷不出镇联动处置,推动“枫桥式司法所”建设落地生根。二是创新开展沉浸式普法。突破传统普法模式,将法律知识融入趣味游戏、情景模拟,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参与,在轻松氛围中激发群众学法兴趣,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