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司法所长 | 群众眼里的“牛牛”所长

2025年09月16日18:24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朱广亚 通讯员 程彬

  在洹水河畔的林州市陵阳镇,提起司法所长牛芳芳,乡亲们总会亲切地喊她一声“牛牛”。她亦将自己的微信名取为“牛牛”,寓意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基层工作10年的“牛牛”所长,是扎根乡土的法治播种人,她让司法的温度在一垄一亩间传递,用真心和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口碑。

  司法所长故事

  初识“牛牛”所长,她性格腼腆内向,谈及工作则态度认真恳切。再次相见,她已褪去青涩,如同坚韧的太行菊——花朵虽不夺目,却以顽强的姿态深深扎根挚爱的土地,执着绽放。

  在基层治理的“大网格”中,牛芳芳身兼司法所长与行业网格员双重职责。她坚信:“矛盾如星火,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方能防患未‘燃’。”为此,她坚持每日梳理派出所、综治中心的矛盾线索,指导村居网格员及时疏导,将纠纷消除在萌芽。

  有一次,一名村民怀疑自己的麦田遭人故意毁坏,情绪激动。牛芳芳没有轻视这桩小事,第一时间安抚当事人,并协调村干部进行详查,最终证实是牲畜误入麦田所致,避免了一场因邻里猜疑引发的矛盾纠纷。

  “大爷大妈,免费送鸡蛋领保健品的,多半是陷阱,咱可别贪小便宜。”“年轻人,信用卡、身份证千万别外借,当心犯帮信罪。”牛芳芳深知,普法需接地气,要让乡亲听得懂、用得上。她走街串巷,将生硬法条转化为亲切的村言村语,用身边真实案例警醒群众,让法治宣传好声音飞入百姓家。

  调解纠纷时,她善用乡土智慧。几名村民因坟地问题争执不下,甚至砌墙堵路,影响耕种。牛芳芳未简单批评,而是找准症结,创新提出以租代购方案,既尊重民俗又化解矛盾,终令双方握手言和。

  牛芳芳常说:“群众找咱,是信咱,不能光讲程序,要替他们想出路。”辖区居民石某的家人有精神障碍,因案被羁押,全家心急如焚。牛芳芳细致分析案情后,坦诚相告:“走法律援助希望渺茫,咱先安心等判决,别白费周折。”这份真诚,让家属避免了徒劳奔波。

  一位老人被欠薪,想打官司又怕耗时耗力。牛芳芳未简单推向诉讼,而是先帮老人摸清对方情况,建议道:“能调解拿到钱,咱就不打官司,省心省力。”最终,在她的沟通下,老人顺利拿回了工钱。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牛芳芳深知,矫正对象需要的不仅是监管,还是理解与引导。矫正对象宋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缓刑,入矫后郁郁寡欢,觉得抬不起头。牛芳芳如朋友一般悉心开导:“人生在世,谁能无过?关键要向前看,不要回头。”宋某逐渐打开心结,矫正期满外出打工后,仍保持着向“牛牛”倾诉心事的习惯。

  未成年矫正对象王某性格叛逆,她视如己出,耐心教导;解矫人员孙某遇困,首先想到的是找“牛牛”求助……一声声“牛牛”,是群众最质朴的喜爱,更是对她工作由衷的认可。

  十年坚守,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十年基层历练,让她的面庞染上风霜,却让她的为民初心愈加笃定。她走遍陵阳镇的每个村落,调解了数不清的矛盾纠纷,也见证了法治理念在乡村沃土生根开花的历程。

  “调解没有终点,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答案。”这是牛芳芳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说:“我生在林州,长在林州,能为家乡的和谐出一份力,这辈子值了。”在乡亲们心中,“牛牛”不仅是司法所长,还是乡亲们的自家人。

  对话

  记者:为什么群众都喜欢喊你“牛牛”所长?

  牛芳芳:每次做完法律咨询或调解完矛盾纠纷,我都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持续跟进大家的问题。而且我的微信名也是“牛牛”,时间一长,这个亲切的称呼就被大家喊开了。我觉得这个称呼背后,更多的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愿继续做身边的“牛牛”,用法律人的温度与坚守,一步步走进大家的心里。

  记者:如何当好新时代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拓荒牛”?

  牛芳芳:当好新时代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拓荒牛”,关键在于坚守为民初心、勇于改革创新,在基层实践中持续探索法治化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要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法治指导和道德引导,推动“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要积极整合基层网格员、“五老”人员等调解力量,构建人情与法治并重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既解“法结”又化心结,切实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早化解。要转变法治宣传方式,聚焦群众关心、身边多发的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针对性普法,让法治知识真正“活”起来、用得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