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范水光影”摄影图片展上,有一张《奶奶留下的选民证》备受关注。它是65岁的范县退休职工葛慎华从老相框里取出的一张珍藏已久的泛黄纸片——选民证,拍摄的一张照片。
这张1954年的选民证,是葛慎华的奶奶留下的唯一“贵重物品”,边角已经磨损,却依然能清晰地看到“选民证”三个大字,钢笔手写的姓名、年龄在泛黄的纸页上清晰可辨。这张薄薄的纸片,承载着一个普通农妇对新中国的信任与期待,也见证了范县人大七十年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方权力机关的成长轨迹,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史诗,一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基层实践的壮丽凯歌。
民主火种的最初点燃
葛奶奶出生于旧时代,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与生活的困苦。在她的记忆里,旧社会的百姓没有话语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奶奶生前常常这样念叨,“咱一个妇道人家,也能选干部了!”“那时候,能投上一票可不容易啊!”“这是个宝贝,要好好保存”。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选民证的发放是一件极其严肃而又庄重的事情。从选民登记到选民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心血。奶奶说,当她双手接过那张选民证时,感觉自己的心都被点亮了。她知道,从此以后,自己不再是任人摆布的“草民”,而是国家的主人,有了参与国家事务、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1954年,当191名代表带着23万范县人民的嘱托,走进“范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范县人大成立之初,各项工作都在摸索中前进。但正是从这一张张选民证开始,民主的种子在范县大地上生根发芽。
民主进程的稳步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县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大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奶奶手中的选民证也换了一本又一本,每一本都见证着范县民主进程的稳步推进。1954至2025,范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70余年的光辉历程,先后产生了2446名(次)县人大代表、9339名(次)乡人大代表。
回望范县人大走过的70余年的历史,这张泛黄的选民证仿佛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从最初收集提案到如今收集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从审议建议办理报告到实施“双办理、双督办、一测评”模式,累计办理提案、建议5066件,一大批建议转化为促改革、谋发展、惠民生的务实举措。70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砥砺奋进,与全县56万人民团结奋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粮食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倍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在范县这片土地上,人大制度如同参天大树,根植于人民的沃土,沐浴着时代的阳光,生长出愈发繁茂的民主枝叶。
民主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如今在范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人大工作,积极参与选民登记和投票,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民主参与的渠道。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人大代表进行互动交流,让民主的声音更加响亮、更加广泛。
同时,范县人大也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民主质量。积极建立了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代表工作室等80余个,定期接待选民,面对面倾听他们的诉求。先后开展了“代表评议”“预算联网监督”“民生实事督办”“助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发挥平台作用,优化代表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监督”“基层高效能治理”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项项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受益者。
民主征程永不止步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满怀。葛奶奶留下的选民证,是一本珍贵的民主教科书,它让我们懂得了民主的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民主的权利,积极参与民主实践。
一张选民证,七十年民主路。这路上,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有砥砺前行的坚定步伐,更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永恒底色。范县人大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故事永远生动鲜活。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民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范县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让奶奶留下的选民证所代表的民主精神,在范县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熠熠生辉!
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通讯员 郭彬 编辑 王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