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彭是个热心肠,看见哪家有困难了,他都会主动去帮一把,干啥事都很有耐心……”提起民警彭锦光,社区的群众用最朴实的语言这样评价他:待人真诚、办事公道,眼神有光、未语先笑,像自家邻居一样亲切。
彭锦光是光山县公安局仙居派出所副所长兼北新警务室社区民警。在基层耕耘警务十余年,彭锦光始终坚持 “群众利益无小事” 的原则,将“主防”理念融入工作日常,转化成一件件为民实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守护平安。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1次,多次被授予全县“优秀公务员”、全县公安机关“优秀人民警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危急时刻显担当
担任社区民警以来,彭锦光始终将“脚上有泥土,心中有群众” 作为工作信条。他的足迹遍布辖区的大街小巷,他的居民 “朋友”更是随处可见。彭锦光的警务工作包里常年装着民情笔记本、急救药品、便民联系卡和各种宣传彩页,走到哪里“朋友” 就交到哪里、民情就访到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有困难找彭警官”,这是彭锦光对辖区群众的郑重承诺,更是辖区群众对他的由衷信任。
2024年2月3日深夜,一场暴雪突袭光山。次日凌晨1时,彭锦光接到辖区群众紧急求助:何店村一名聋哑家庭的孕妇临产,因道路积雪导致救护车无法抵达。得知情况后,彭锦光带领一名辅警立即冒雪驱车前往,积雪深厚导致路途湿滑,警车行驶途中险些侧翻,他跳下车连推带刨、铲雪开道,双手冻得通红仍咬牙坚持。到达现场后,面对无法言语沟通的家属,他迅速用手机打字安抚,与辅警合力将孕妇扶上警车。为最大限度争取时间,他同步联系120救护车在高速出口处对接。当警灯与救护车灯在雪夜中交汇时,彭锦光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当日上午,该孕妇在县人民医院平安诞下一名女婴,其家属专门托人向彭锦光表示感谢。
雪夜救援事迹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彭锦光在辖区居民中口碑越来越好。面对大家的交口称赞,他回应道:“群众有困难需要帮助,我们不上谁上!” 在彭锦光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辖区内各村组逐步建立起 “线上 + 线下” 邻里守望互助机制,做到大事小情有人管、有人问,实现了 “平时有事邻里帮,危急时刻找警察” 的层级联动,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真情服务暖民心
北新警务室下辖6个村,共有2000余户居民。平日里走访,彭锦光留意到辖区内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儿童和残障、患病等特殊人群。他深知这类老弱群体需要更多关怀与耐心,为此摸索出 “建档 + 走访 + 联动” 三位一体工作法,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针对辖区残障人士、独居老人、患病群体、留守儿童,彭锦光采取分类施 “策”,建立 “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健康情况、家庭需求、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实现精准化服务。他定期上门走访残障、患病家庭,随身携带便民工具包,排查安全隐患的同时,设法为群众提供生活帮助。为更好的服务这些弱势群体,他还联合卫生院、学校、民政等部门,开通就医、办证、教育咨询等 “绿色通道”,形成 “民警牵头、多方响应” 的服务闭环。
辖区居民王某患有精神类疾病,近年来其病情不断加重,其母亲年岁已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护。彭锦光得知情况后,立即征询王某母亲是否同意将其儿子送往医院治疗。王某母亲因担心儿子不适应及治疗费用等问题一直心存顾虑,彭锦光便与乡民政所、村委会联系,发现王某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就医政策,无需自己支付医疗费用。于是他多次上门给王某母亲做工作,最终王某母亲同意将儿子送医治疗。由于王某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证件均找不到,家中也无人能陪护办理就医,彭锦光又联系信阳市某医院到王某家中,将其接到医院安排就医。在彭锦光的多方协调下,民政和户籍部门纷纷开辟 “绿色通道”,快速为王某补办相关证件,为其顺利就医提供了保障。
立足主防化 “矛盾”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化解矛盾纠纷对社区民警来说是“必修课”。彭锦光遵循“事中调解不如事先防范”理念,大力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始终将矛盾风险排查作为基层性、必要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确保辖区实现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工作中,彭锦光将人力和科技手段充分融合,利用 “铁脚板 + 网格化” 走访模式,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村居院落走访,通过与群众交谈、与村干部座谈等方式,排查辖区各类矛盾纠纷苗头,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根据情况明确解决时限,确保每一起纠纷 “件件有着落”;他还运用科技赋能预警,建立 6 个 “警民联系微信群”,覆盖全辖区所有村组 90% 的家庭,实时收集农忙争水、土地边界、家庭纠纷等苗头性问题,通过微信群及时了解掌握高风险矛盾;同时发动乡贤、网格员、社区志愿者协同摸排,联合老党员、村干部等 “乡土信息员” 组成 “和事佬联盟”,利用乡村红白喜事、茶余饭后捕捉群众中的隐性矛盾。
一次走访中,彭锦光获知辖区两名群众因排水沟的问题发生纠纷,他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劝阻了正在争吵的两位老人。原来,陈某与徐某系邻居,陈某建新房后欲在两家中间的过道修矮墙,而徐某担心自家的鸡鸭无法通行,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彭锦光会同村干部一起耐心劝导邻里之间应和睦相处,心平气和地沟通解决。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商定各让 “三尺”,将过道一半做矮墙,一半用于通行,成功化解了这场邻里纷争。
2024 年以来,在彭锦光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 98%。
精准宣传筑防线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发展蔓延之势。为守护好群众的 “钱袋子”,彭锦光精心织密 “防诈网”,采取 “大水漫灌 + 精准滴灌” 相结合的方式,做实做细反诈宣传工作,有效预防和遏制辖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彭锦光在日常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采取 “因人施教” 策略,确保宣传覆盖面广、群众知晓率高。他联合村干部、网格员组建反诈宣传队,深入老年群体家中讲解 “冒充公检法”“保健品诈骗” 等套路;在各中小学开设反诈小课堂,向学生宣传、讲解 “刷单陷阱”“游戏充值骗局” 等案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反诈意识;他还建立线上 “反诈预警群”,常态化推送新型诈骗模式及真实案例,并自编自演情景剧,让大家更直观识别诈骗套路。
一次反诈宣传过程中,彭锦光突然接到辖区独居老人李某求助,称其接到 “孙子车祸需急救” 的电话。彭锦光迅速通过反诈平台实时预警,5 分钟赶到其家中,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联系其在外地打工的孙子视频验证,成功避免了 8 万元损失。老人含泪道:“要不是彭警官来得及时,我辛辛苦苦攒的养老钱都打水漂了!”2024 年以来,北新村社区未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件,群众 “钱袋子” 安全了,生活更加舒心了。
十余载光阴,彭锦光以脚步为针,用真情为线,在他奋斗的每个地方密密织就一张张守护之网。未来,彭锦光将继续在平凡岗位坚守,用忙碌的身影和炽热的心,在社区巷陌里续写着警徽的荣光。(河南法治报记者 杨占伟 通讯员 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