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胡斌
“现在遇到邻里婆媳矛盾,我不再是光劝和的‘和事佬’,而是能搬出民法典讲清权利义务的‘解纷员’了。”8月8日,刚参加完家事纠纷化解巡回宣讲的襄城县姜庄乡樊庄村妇联主席王丽娜,对自身角色有了新定位。这场由襄城县法院联合妇联、司法局、教体局开展的专项培训,正推动全县200余名乡村妇联主席,从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加速成长为专业“主力军”。
数据画像锁定治理痛点
转变源于精准的问题导向。“县域东部5个乡镇,婚姻家事纠纷万人成讼率明显偏高,基层妇联干部的法律素养亟待提升。”襄城县法院城关法庭庭长万方芳指着一份统计报表指出。数据显示,姜庄乡等5个乡镇相关纠纷显著高于其他区域。
针对这一痛点,襄城县法院创新建立“法院+妇联”协同治理模式,推出“‘从心出发、以法为盾’家事纠纷化解巡回宣讲活动”。首站直击问题最突出的姜庄乡,为该乡38名村妇联主席量身定制课程,以“数据画像+精准施策”推动治理资源下沉一线。
多维锻造专业解纷能力
“以往调解家事纠纷全凭经验,现在知道还能申请家庭教育指导令、运用夫妻共同财产申报制度。”在宣讲现场,负责该乡妇联工作的乡人大主席周贝朵认真记录着法官讲解的新制度应用要点。由法官、资深调解员、妇联特聘维权专家组成的“金牌讲师团”,正通过分层分类设计的课程,系统性提升妇联干部的专业能力。
法律实务模块中,襄城县法院城关法庭法官牛军玲结合本地案例解读反家庭暴力法等4部核心法律,重点剖析离婚冷静期、抚养权归属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调解技能课程里,县司法局调解员现场演示情绪疏导技巧,通过案例复盘讲解利益平衡的实操方法;妇联职能强化环节,则传授反家暴投诉处理流程等12项具体工作方法。“法官讲法理+调解员授技巧”的双师课堂模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直接应用的治理工具。
长效联动构建治理共同体
“随时线上答疑、预约研判,告别单打独斗。”姜庄乡段店村妇联主席刘素玲展示着手机里的“家事纠纷调解微信群”。群里有法官,可以实时解答法律疑问,也有其他的妇联主席,能分享调解经验。这种“线下培训+线上指导”的长效机制,将成为基层妇联干部的“随身智囊”。
据悉,此次巡回宣讲将覆盖全县婚姻、家庭纠纷高发的5个乡镇,并配套实行法官与村妇联主席“一对一”结对指导、共享法律文书模板和案例库等措施,构建起“预防—调解—化解”全链条治理体系。县妇联副主席周晓丽表示:“法院的专业赋能让我们底气更足,全县200余名乡村妇联主席,正成为化解家事纠纷、守护家庭和睦的中坚力量。”
从数据研判到精准送课,从部门协同到长效赋能, 襄城县法院以妇女赋能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效能跃升,不仅让“半边天”撑起治理“一片天”,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乡村善治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