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司法所长 | 群众心中“最放心的调解人”

2025年07月08日18:47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何永刚 通讯员 张晓伦

  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全市金牌调解员、全市优秀司法所所长……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鲁山县司法局张良司法所所长张延民二十余载扎根基层司法行政一线的生动写照。7300多个日夜坚守岗位,他以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担当,将“法治为民”镌刻在每一次调解、每一回走访中。他始终以化解矛盾的“巧劲”、服务群众的“韧劲”,守护着辖区的和谐安宁,成为群众心中“最放心的调解人”。

  司法所长故事

  在鲁山县张良镇的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总能看到张延民奔波的身影。“张所长天天往村里跑,鞋底子都磨薄了!”群众王大姐感慨。为妥善处理涉及家庭、邻里、土地等民生案件,他日均步行超万步,与专职调解员深入村“两委”研讨调解方案,与当事人反复沟通协商。凭借专业素养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他成功化解一桩桩矛盾,平息一场场纠纷,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张良镇张北村曾发生一房多卖事件,3年间购房者诉求未得到解决,多次采取维权行动。“我们跑了无数趟,心都凉透了。”业主代表李先生回忆时仍难掩激动。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初到张良司法所任职的张延民主动请缨。他挨家挨户走访业主,在调解会上诚恳表态:“大家的血汗钱,我一定给你们守好!”他精准把握业主“无房可住”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协调解决开发商之间的债务纠纷,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宣讲、信息通报等形式保障业主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经过数月努力,这场持续3年的矛盾终于画上句号。拿到新房钥匙的赵阿姨握着张延民的手说:“要不是张所长,我们真不知道该咋办!”

  不仅如此,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张延民同样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与耐心。10年前,张良镇某村3兄弟因合建房屋引发的债务和产权纠纷引发诉讼。法院尽管多次调解,仍未能化解矛盾。“亲兄弟闹成仇人,老母亲天天以泪洗面。”邻居刘大爷叹息道。张延民接手调解此案,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与兄弟3人深入沟通,摸清矛盾症结;再运用“亲情融合法”,引导他们回忆手足情谊,换位思考。调解期间,他多次组织家庭会议,不断对兄弟3人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家和才能万事兴啊!”同时,他邀请法庭专业法官从法律层面剖析问题,形成调解合力。面对调解中的僵持环节,张延民灵活运用“搁置争议”策略,最终促成兄弟3人握手言和。大哥红着眼眶说:“要不是张所长,我们差点丢了亲情!”

  二十余载风雨兼程,张延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常说:“调解桌上的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的矛盾纠纷,看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件件连着老百姓的心。只有把每起纠纷都当成自家事来办,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展望未来,他仍将怀揣为民初心,以耐心为墨、以真心为纸,在基层调解一线续写更多“化干戈为玉帛”的动人故事。

  对话

  记者:您从事调解工作多年,觉得基层矛盾纠纷最核心的“症结”是什么?如何精准找到化解的突破口?

  张延民:基层矛盾看似“家长里短”,本质是“情、理、法”的交织,当事人往往不仅要“讨说法”,也要“顺心气”。化解矛盾的关键,我总结为“三步走”——第一步“听情绪”,先让双方把怨气“倒出来”;第二步“找联结”,听取各方诉求,挖掘共同利益点;第三步“理事实”,从利益共同点出发,讲道理、找法条、破堵点。此外,化解矛盾的核心是把“法言法语”翻译成“家长里短”,让当事人感受到“不是来判对错的,而是来解决问题的”。

  记者: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您如何让群众从“有矛盾找政府”转变为“有矛盾先协商”?日常会通过哪些具体举措培育群众的“自治意识”?

  张延民: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推动群众从“找政府”到“先协商”的转变,核心是让群众感受到“自治能解决问题、协商更符合利益”。我们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院落凉亭等群众熟悉的场所,设立“百姓议事厅”“邻里调解角”,由村专职调解员牵头,邀请矛盾双方及周边群众参与,现场调解,让双方“当面说诉求、众人评道理”。同时,我们优先培养村(社区)里有威望的老党员、退休教师、热心村民等加入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队伍,示范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治。

  记者:作为“老所长”,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您认为还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张延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专章部署。我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司法所职能的转变,发挥好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综合平台的作用,助推基层依法行政,主动承担政府法律事务,持续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