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宁晓波/文图
田间地头,村民围在一起,听“法律明白人”讲解民法典;古衙深院,青少年学子穿上古装体验“知县升堂”的程序正义;校园课堂,法官助理以真实案例划出校园欺凌的法律红线;村居调解室,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重归和睦……行走在南阳大地,一股法治力量正悄然浸润社会基层治理的根系,催生善治新景。近年来,南阳以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为引擎,将法治资源精准投送至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末梢解纷:“法律明白人”激活善治“微循环”
“3尺通道”曾是桐柏县清淮街道茶林社区居民朱女士与邻居段先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段先生私占朱女士购买的“3尺通道”养鹅种树,双方多次争吵无果。社区“法律明白人”靳来有、邹豫晶闻讯赶来。
“朱大姐拿得出购买协议,白纸黑字。老段啊,你占人家地方,这就是侵占!”靳来有在段家小院里摆事实、讲法律,还把当年签协议的村民小组组长请来作证。然而,矛盾在朱女士雇钩机推平树木时再次升级,段先生报警索赔3050元,调解陷入僵局。
邹豫晶分头找到两人,把这本法律账掰开了揉碎了讲:“朱姐毁树,损失金额够上治安处罚,可能拘留罚款;段哥占道不还,也没有道理。两败俱伤,图啥?”
经过一天的思想斗争,双方最终签下和解协议。
“‘法律明白人’懂乡情、通法律,他们说话乡亲们听得进。”南阳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道出“法律明白人”这支队伍的核心价值。在南阳,像靳来有、邹豫晶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已有31345名。他们是从村干部、党员、乡贤中遴选的,经历了严格的“选苗—育苗—壮苗”全链条培育,在线上微信群随时“充电”学法,线下参加季度培训、脱产轮训密集“淬火”。
如今,这支懂法律、善宣传、能服务的队伍,如同敏锐的“末梢神经”,活跃在南阳市各个行政村(社区),织就了一张矛盾化解网。今年上半年,桐柏县“法律明白人”排查矛盾隐患110余条,化解土地、邻里、家事等纠纷803件。在将军故里镇平县雪枫街道七里庄村,这支队伍更被嵌入“全域覆盖、一网多能”的网格体系。“以前村里闹矛盾找村干部拍桌子,现在遇事先问‘法律明白人’!”七里庄村的一名老党员感慨道。这支队伍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更让法治信仰在泥土深处扎了根,激活了乡村善治的“微循环”。
古衙新声:文旅普法让法治“活”起来
“咚!”惊堂木在内乡县衙大堂重重落下,回声在矗立了数百年的梁柱间震荡。“升堂!”头戴乌纱帽的“知县”厉声喝问,衙役手持水火棍肃立两旁。内乡县衙每日上演的《知县审案》实景剧,还原了古代基层司法流程,让观众仿佛回到古代司法现场。游客客串“衙役”“证人”,在“击鼓鸣冤”“当堂对质”的互动中,直观感受古代司法智慧。
“这出《知县审案》实景剧,把法律知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回避、肃静的仪轨,人证物证的查证,依律而断的判决,和今天的法治精神一脉相承!”带领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南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工作人员陈丕激动地说。
内乡县衙内,法治智慧凝固在每一处建筑上。内乡县衙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指着三省堂楹联解读法治密码:“‘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几百年前就讲透了‘权为民所用’!”
大堂上,“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的楹联,与当代“司法为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遥相呼应;监狱旁,“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吾发奸擿伏歧途指返”的训诫,传递着惩恶扬善、迷途知返的教化思想。这座活态官署博物馆,将楹联匾额化作穿越时空的法治箴言,实景演艺现场变身沉浸式普法课堂。2021年,它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古今法治的智慧更在创新中延续生机。当地依托县衙广场,常态化开展沉浸式普法活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县衙前的宣化坊为背景讲解网络安全、数据保护;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设摊解读维权证据固定;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结合户房(古时的职能部门)职能普及“舌尖上的法律”。每年在县衙广场举办的大型法治宣传活动有120场之多。这些活动将古代官署的“宣化”功能转化为现代的普法实践,让“天理国法人情”的古老智慧,在消费者维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民生议题中焕发新生。
“法治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古老智慧照亮当代生活。”内乡县衙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道出真谛。去年至今,50余万名游客在此触摸法治文脉,10万余名学生通过“我当一日小衙役”、模拟“击鼓鸣冤”“填写诉状”等活动培育法律意识。当孩子们诵读法治楹联的声音在古建筑间回荡,法治基因正悄然汇入现代文明的血脉。
青春靶向:精准普法为成长“划红线”
6月20日,在社旗县现代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数百名学生凝神屏息,讲台上的民警正剖析一起校园欺凌案例:“肢体推搡、恶意孤立、网络嘲笑,都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法律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守护在你们身边。”这是社旗县创新开展精准普法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社旗县创新实施“一大三精选三确保”机制推进精准普法进校园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法治需求和问题症结,开展菜单式精准普法,形成“校园普法+精准普法+部门协同+家校联动”新机制,增强了全县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普法必须告别‘大水漫灌’,要像做手术一样精准,直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法治痛点’。”社旗县司法局副局长吕助正道出创新“一大三精选三确保”机制的初衷。社旗县委政法委牵头,联合法检公司等政法机关和县关工委、县教体局、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组建了“八五”普法讲师团。讲师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法治菜单”走进校园,讲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反校园欺凌、反诈……今年春季的“开学第一课·普法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县初中、高中,惠及师生超万人。
更精准地干预,聚焦于“关键少数”。社旗县现代科技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略显凝重。几名被筛查出存在认知偏差或行为隐患的学生,正参加一场特殊的法治座谈会。普法讲师团讲师、“法律明白人”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他们围坐在一起,没有说教,只有平等的对话。“同学,你觉得当时那样做可能引发什么后果?”“如果对方报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会怎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桩桩真实的案例,他们逐条为几名同学分析行为背后的法律风险与代价。
“普法宣讲像‘广谱药’,这种深度座谈才是对症的‘靶向药’。”社旗县现代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咨询师丁玉翠说。对于部分情节较重、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学生,县普法办还会在家长同意后,组织他们走进看守所进行体验式警示教育,用震撼的场景帮他们筑牢法律敬畏的防线。
春风化雨,法治的种子在校园抽枝散叶。社旗县现代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刘质朴欣喜地说:“很多孩子从被动听讲者变成了主动传播人。”
滴灌民生:“法治菜单”烹出万家所需
“民法典合同编就是咱种植户的‘护身符’!租地条款咋写?购销协议咋签?里面门道多着哩!”6月19日,在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韩营村,邓州市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举着民法典,对着围拢的种植户、养殖户高声讲解。
韩营村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邓州市司法局组织普法志愿者定期入村开展普法讲座,在产业发展、合同拟定、知识产权方面提供法律咨询,为村特色产业“把脉问诊”、保驾护航。
“精准普法,关键在号准群众需求的‘脉’,开对法治供给的‘方’。”邓州市司法局工作人员一边翻开厚厚的工作笔记本一边说。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走村入户的调研成果:老年人最忧心养老继承和诈骗陷阱,务工人员最怕欠薪维权无门,家庭主妇常困于婚姻家事纠纷……
他们精心定制“普法菜单”:为银发族开设防诈“微课堂”,语言通俗,案例鲜活;给企业职工送上劳动合同法“锦囊”,聚焦加班费、工伤认定;在韩营村这样的产业村,则重点普及乡村振兴促进法和合同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知识。
在将军故里镇平县雪枫街道七里庄村,普法更与深厚的红色基因水乳交融。彭雪枫将军故居旁,红色法治故事会上,村民自编自演的法治故事吸引游客驻足。“利用将军故里的感召力,我们把村规民约与彭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家训紧密结合,精准抵制高额彩礼、赌博迷信等歪风。”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这份由村民共议、融入了红色精神的约定,刹住了歪风陋习,该村已连续10余年无重大刑案和信访事件。“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份荣誉便是该村善治的最佳注脚。
在南阳各地,重要时间节点都是普法“黄金档”。国际劳动妇女节,法官聚焦反家暴,以案释法教取证;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律师摆摊传授维权证据固定的方法;庄稼丰收前夕,普法志愿者深入田间讲解土地流转法规……仅去年,南阳就开展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2.7万余场,发放资料146万余份。
丹江水畔的法治文化广场上游人如织,孩童的欢笑与潺潺水声相和;内乡县衙的古老楹联前,研学学子稚嫩而庄重的诵读声随风飘远;社旗校园的法治课堂上,孩子们举起的手臂如同破土的新苗;桐柏茶山的葱茏小路上,“法律明白人”邹豫晶骑着电动自行车,匆匆赶往下一户需要法律帮助的人家……
“普法,要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后精准‘开方’,要像南水北调工程一样,‘精准滴灌’滋养每一寸土地。”南阳市司法局负责人说。法治的种子一旦被精准播撒在土壤里,便注定在阡陌之间破土而出,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终成润泽民生的法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