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三举措” 推进法治建设工作

2025年05月19日18:02

近年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厉行法治、担当作为、能动履职,使各项工作更好向中心聚焦、往创新拓展、为大局出力,以法治方式助推人大机关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以学为基,强化思想引领

将学习贯彻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机关党组带头学法、领会精神,党员干部自觉学法,把学法贯穿于每次机关党组会议和支部活动始终。将宪法、民法典以及党内法律法规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召开机关党组会议时同步开展党内法规和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班子带头学、持续学。机关各支部在每月第一个周五“主题党日”活动中,把监督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月月学法不间断。同时,督促党员干部利用学习强国、河南干部网络学院、保密观等客户端和 APP 自学法律知识,让党规党纪和法律知识学习常学常新,不断提高学法守法自觉。

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法条内容学习,又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丰富学习方式、充实学习内容。紧跟时事热点,收集整理主要媒体对法律法规制定修订情况的报道、专家对法律精神的解读以及法律知识问答等资料,发放给干部职工,使法律法规学习从单一法条学习转变为形式多样的知识学习。此外,还组织法治知识在线测试等活动,激发大家学习热情,确保学出高度、研出深度,全方位提升学法成效。

二、以法为绳,推进法治实践

注重法治讲座和法治培训。多次邀请立法专家、法学教授、行政执法业务骨干,围绕法律法规的修订、实施进行深入解读。例如,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学习培训局局长朱恒顺,为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职工详细讲解新修订的代表法,帮助大家准确把握法规要点,提升履职能力。邀请市委党校副教授梁向峰,围绕新修订的立法法为机关干部职工开展辅导讲座,深入剖析立法工作的变化与要求。在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工作前,邀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晓勇专题授课,解读《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增强监督工作实效。此外,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张炜带头学法,为机关干部职工讲解宪法知识,并为参加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的党员干部解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在服务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等的落实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保障法律法规有效执行。开展《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工作调研,为地方立法提供实践依据。此外,利用漯河人大网站开辟法治政府创建和民法典宣传专栏,组织机关干部进农村、社区、企业进行宪法和法律法规宣传;打造机关法治文化墙,多渠道、多层次宣传法治知识,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组织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测试,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以庄严的仪式感强化法治意识,全面提升法治工作水平。

三、立法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提前介入立法调研、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评估论证等各个环节,加强工作指导,强化部门联动。通过召开立法协调小组会议、法规征求意见座谈会,积极开展立法协商等方式,广泛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县区人大常委会、市法院、市检察院等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凝聚各方共识,共同推动立法工作高质量开展。

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其听取意见“直通车”作用,拓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有效途径,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地方立法中。目前漯河市已建成 48 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 16 部,是全省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多的设区市之一,“小切口”立法经验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刊发,为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立法过程中,始终注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地方立法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倾听民众心声,反映民众诉求,通过科学民主立法,不断提升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创漯河地方立法工作新局面,以高质量立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凝聚起推动漯河法治建设的强大力量,为全面依法治市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漯河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法治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通过相关举措,持续强化法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法治漯河建设贡献了人大力量。

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通讯员 陈曦 编辑 王园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